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顾琴轩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管理学博士、副所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劳动学会理事,美国管理学术学会(AOM)会员。  相似文献   

2.
《人才瞭望》2004,(8):4-4
廖泉文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世界管理学会亚洲分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主编及个人学术专著20余本。主要著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事管理实务》《招聘与录用》、《社会报酬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等。专长领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企业管理,经济学等。赵履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劳动科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廖泉文教授简介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主编及个人学术专著16本,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三级教育培养体系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日东 《人才瞭望》2005,(8):104-104
由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廖泉文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其1991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她个人l2年的教学积累与研究创新,所形成的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研究完美结合的产物。总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理论创新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别紧密、专著与教材衔接巧妙、在教学实践中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5.
《人才瞭望》2004,(12):4-4
杨河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科学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企业家协会雇主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才交流协会特聘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日本日中社会学会会员。苏勇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  相似文献   

6.
我与廖泉文教授非常偶然地结识于1992年初夏教育部在大连召开的一个会议上,那时她1991年版的《人力资源管理》刚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廖泉文教授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在经济学概念的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但在中国受到最不公正对待的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中.最富挑战性的是人力资源研究:但在中国遇到  相似文献   

7.
《人才瞭望》2007,(7):109-109
董克用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国际劳资关系学会(ILRA)会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8.
赵景华 《人才瞭望》2004,(12):53-53
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带来了它们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模式。但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和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又使得中国企业绝不能照搬欧美国家企业现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努力寻求构筑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9.
朱伟彬 《人才瞭望》2016,(6):188-188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用人单位也很看重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更好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才交流》2009,(2):58-58
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不久前在北京大学召开,400余名中外学者立足中国本土的人力资源状况,以亚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不久前在北京大学召开,400余名中外学者立足中国本土的人力资源状况,以亚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萧鸣政教授简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素质测评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教研与企事业单位管理咨询工作,发表《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现代人事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等著作20部,论文100多篇,9次获国家级、省市级与全国学会性奖。独立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8项,其中“品德测评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马力 《人才瞭望》2004,(9):61-61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追求。1991年,当新的管理思想刚迈入中国的时候,廖泉文教授引领时代的潮流,编写了她第一本也是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人力资源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正是这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引领着我还有许多同我一样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迈进了管理科学的殿堂,走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吴贵明 《人才瞭望》2005,(6):109-109
八年前,我从同学那里偶得一本廖泉文教授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1991年版第一次印刷),一口气读完之后,才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有个较完整的认识,并被书中的序深深感动,于是决定拜廖老师为师。从此,走上研究、教学、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之途。  相似文献   

16.
任浩 《人才瞭望》2005,(2):106-106
美国现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人力资源”概念,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自90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现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已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西方国…  相似文献   

17.
龚德恩 《人才瞭望》2004,(10):97-97
最近有幸拜读了廖泉文教授的新著《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受益匪浅。通常,教材都是通过整合他人的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而廖泉文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却另辟蹊径,不但与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紧密联系,而且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运用精炼的语言与独具特色的图表,使得书中处处可见她自己的思想火花。因此,该书不只是教材,实际上是专著。廖泉文教授很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5,(12):79-80
2005年领导力发展与管理实践训练营;年终绩效考核管理高级研讨班;2005中国企业培训年会;2006首届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新年报告会暨年度HR培训产品展示会;《中高层能力测评与发展规划》;一线主管管理技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暨峰会;2005岗位分析、任职资格与薪酬设计高级研修班;实战型人力资源国际课程;企业文化突破研讨课程;研发绩效管理(实战班);职业生涯规划;2005年人才测评高层论坛;企业管理与创新高级总裁研修班;客户忠诚度管理;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相似文献   

19.
《人才瞭望》2004,(8):58-58
首届中国人力资源发展前沿高层研讨会企业潜能开发 大会主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前沿与管理实践。议题涉及人才战略、人力资本与管理、组织变革、薪资福利、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人才测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激励与保健、领导力与执行力、ehr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等多方面。 大会宗旨:让与会者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念、最新方法及发展趋势;获得与国际顶尖跨国公司、国内先进企业、知名学府与科研机构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主办…  相似文献   

20.
李中斌 《人才瞭望》2005,(7):107-108
2D03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廖泉文教授的新著《人力资源管理》,该书积累了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大量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廖教授个人的许多原创理论也在书中作了提炼和概括。该书被列入“教育部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是体现廖教授20多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成果的系列专著之一。该书颇具权威性、原创性、实用性、启发性,令人手不释卷,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