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效率: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学界最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天勇在《学习与探索》创刊百期之际,作为刊物的老作者、老读者,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建议《学习与探索》在今后组选稿件时,应把研究“经济效率”的文章作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学习与探索》走过了十年探索的路,在解放思想、发展学术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任。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学术刊物最好的评价。记得十年前,是我建议采用这个刊名的。其用意在提倡重新学习马克思,努力探索未知的真理。我是这个刊物积极撰稿人之一,曾在这个园地发表过一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如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新见解,提出“速度型”与“结构型”两种经济增长模式,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的批判,等等。不言而喻,我也曾给《学习与探索》惹过一些麻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风雨雷电,作者和刊物编辑部之间总是维系一种互相爱护和支持的关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以为,今后要把刊物办得更好,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众多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刊物中,我特别地偏爱《学习与探索》。在它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对自己的这个偏爱进行了反思:我为什么会偏爱《学习与探索》呢?得出的结论是:《学习与探索》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即它致力于理论的探索,它探索的是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偏爱具有个性的人,具有个性的产品。对于刊物,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大概不会喜爱面面俱到的刊物,那种企图使自己的刊物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想《学习与深索》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它突出了自己理论探索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认真说,我没有多大资格在这里对《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创刊十周年纪念表示祝贺。这并非意指凡刊物的纪念都应该由名人大家来挥毫洒墨以示显赫,而是说我这位作者不仅与《探索》结缘太晚(1987年下半年才开始投稿给她),并且迄今为止所发表于她的两篇拙作(《一个屡见不鲜却令人困惑的现象》,1987年第4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现状的辨析》,1988年第1期)也欠份量而未能给她增添什么光彩。但一本刊物尤其  相似文献   

5.
胜利走向21世纪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单荣范适值《学习与探索》创刊100期之际,作为读者中的一员,谨向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这一刊物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学习与探索》这本杂志和编辑部的同志们,我是比较熟悉,也是很有感情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祝《学习与探索》杂志越办越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范洪才《学习与探索》杂志已经出刊100期。这个刊物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是在学习与探索中不断开拓、发展、提高的。自创刊以来,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7.
《学习与探索》杂志在松花江畔创刊已经十年了,我在东海之滨也做了它整整十年的读者。我认为,把《学习与探索》与国内其他同类刊物相比,它至少有如下几点是值得提出的: 第一,《学习与探索》努力地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前进取同一步骤,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促进思想解放,到提倡文化问题研究,再到宣传改革开放,它都是旗帜鲜明的。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应该说也还有些风风雨雨,但《学习与探索》却没有象有的刊物那样,闻“风”而动,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8.
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刊物质量──本刊在上海召开学者、作者座谈会1995年10月6日至24日,《学习与探索》主编房德胜编审、副主编王启忠研究员及综合室、经济室、文史室主任一行五人对沪、宁、杭地区的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兄弟刊物编辑部进行了走访,增进了与学...  相似文献   

9.
欣闻中国最北方的大型社会、人文科学杂志《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了;作为她的热心读者兼作者,我恰好也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学习与探索了十个春秋;而这两个“十年”的同步进程,还可以看成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学术和理论研究园地生机盎然、骎骎日上的历史的小小缩影。回眸这一切,我觉得,此时此地理应对《学习与探索》杂志由衷表达的敬贺、祝愿之词,既是奉献给刊物的,又包涵着更广泛、深刻的意味。简洁地说,我希望和相信,经历了十年风风雨雨的《学习与探索》,能够成功地拓展为中国学术领域里一方独具个性色彩、使理论研究者心身自由的天地。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的春风化雨催生出的《学习与探索》,一直是和中国当代学术理论界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就此而言,她的由稚嫩到成熟  相似文献   

10.
收到《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专栏的约稿信,自然十分高兴。这么个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界出过不少风头的刊物,一晃十年,虽未见活得太精壮,却也算得上对得起学术良心。该怎么说呢?也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政治局面大好的一个明证吧。在两年前,也是这个刊物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说,这些年,《学习与探索》卖的就是“人学”这盘菜。这话今天我也觉得没有大错。这些年来,《学习与探索》发表的文章不少,专栏也办了一些,可是,无论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影响未必都大过同类的刊物;而“人  相似文献   

11.
活跃理论研究 繁荣社会科学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光洪经历了十六个春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学习与探索》至今已经出版了100期。我同所有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学习与探索》走过的这十六年,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与探索》,顾名思义,倡导学习,鼓励探索,按理说,作为一个刊物,摆在它面前的道路应该是无限广阔的。可是谁又能料到,它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蒙受过难言的委曲。当它饱经风霜,走过自己十年艰辛历程时,我作为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曾经给它带来过麻烦的作者,除了表示应有的歉意和内疚之外,理应写几句溢美之词,以示感戴和告慰,但我深知这个刊物编者们的为人,他们不需要这些,所以也就祝贺之词一概全免,仅借此机发几句议论罢了。一个理论刊物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园地。它面对万千读者和作者,应该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今毕竟不是“引蛇出洞”大搞“阳谋”的时代了,那时的逻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与探索》作为理论园地的一株幼松,已经傲然于理论探索的严寒与酷暑之中十个年头了。我为她高兴!为她骄傲!为她自豪! 十年来,我是她热情的读者、积极的作者,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中青年哲学理论工作者,她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我在理论上不断前进的阶梯! 《学习与探索》有自己的理论风格,这就是学习、探索的风格。所谓“学习”,就是  相似文献   

14.
值此《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之际,出于对贵刊的热爱,讲点真情实感,不能视为分外话。创办受人们所喜欢的刊物,甚不容易,特别已有十载纂组英华的经历,时间也不为短,“十年树木”,正是成林之时。有读书癖的人,无过于爱读杂志,在“杂”中能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喜欢《学习与探索》,因为人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征程中探索。学什么?各有所业,侧重不同;探索什么?各有所好,蹊径有别。从史学来说,目前有“危机”之论,使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探索》创刊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它与我们的改革事业同命运,并且始终站在理论战线的前列。在批判封建主义、宣传人道主义和推进改革的斗争中,它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变革中,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堡垒,为新的理论体系浇灌基础。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习与探索》的十年历程也几经波折。但是,春寒毕竟过去,它播撒的思想的种子已经发芽。在北国大地上,我们为有《学习与探索》这样的理论刊物而自豪。作为一个由《学习与探索》扶植起来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锤炼思想武器的洪炉。在一些刊物以拾名家宿儒的余唾为荣时,《学习与探索》却热情地向中青年学者敞开大门,发表了大量思想新颖、  相似文献   

16.
集理论性、学术性、探索性为一体的优秀期刊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许经勇这些年来,我无论教学任务多重,社会工作多忙,几乎每日夜晚都要挤出一点时间,到学校图书馆浏览新上架的期刊。但是,很少见到《学习与探索》闲置于书架上。即期刊室的大门一开,《学习与探索》很快就...  相似文献   

17.
继续探索 不断创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永云《学习与探索》已出到一百期,令人欣慰!对这本杂志我感情颇深。我是它的读者,也是它的作者。它颇有魅力,聚来了许多朋友。大家相互切磋,相互鼓励,一起成长、发展,一起为推动理论思维的发展而做出努力。我认...  相似文献   

18.
在1984年春天到来之前,我读到一篇诘难拙作《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的文字,这是张战生、黄凤炎二人的《略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载《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1期,以下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脚步是如此迅捷,历史的前进又是如此激动人心。《学习与探索》在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历史进步时期里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年的时间不能说短,但对于一个刊物来说,十年便只是它的幼年岁月。《学习与探索》是要继续存在和成长的,要有它的20年、50年、100年……同如此漫长的时间相比,十年难道还不就是幼年岁月吗? 然而,《学习与探索》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在这十年里它和我们国家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在这个转折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这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它成熟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与探索》生而逢时,创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样一个大环境,为它成为思想解放的刊物,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同样的阳光雨露,并不一定能产生同样强壮的生命之物。《学习与探索》没有辜负时代的恩赐,它确实是个有特色的社科期刊。它的特色是什么呢了一言以蔽之:探索精神。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点。 80年代初,当我国的人学讨论刚刚起步的时候,有些期刊在犹豫观望,个别期刊甚至嗤之以鼻。《学习与探索》以其探索者的胆识,却率先开辟了“人的问题”专栏。此举虽然后来带来了麻烦,但时间已经证明,人的问题的研究,确实为哲学变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人学热”的当今,人们是不会忘记《学习与探索》的功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