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阳《南行稿序》中叙述其南返之后北归的路线是:“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那么,他是从茶陵出发后经江西进入江浙地区的.诗人在江浙写下的诗有:《江上望金陵》、《南京谒孝陵有述》、《登雨花台》、《采石登谪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搜括之令,多如牛毛”(顾炎武《日知录》)、“三家之村,鸡犬悉尽,王都之市,丝粟皆空。”(《明史》卷二二三《王宗沐传》)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陷入绝境,激起了空前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十年的刀光剑影,写下了雄伟悲壮的历史诗篇。时势造英雄,在长期的血战中,锻炼出十数位出  相似文献   

3.
在不少古汉语教材和文章里,常举“王、雨、衣、军”等词作为“词类活用”的典型例子。如: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大雅·大田》)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4.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歌寄情。鲁迅的风雷诗篇,既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又留下他人生道路上的深深脚印,同时也辉映着他的思想光芒。这些不朽的诗篇,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一) 据现有资料看,鲁迅是一九○○年开始诗歌创作的。《鲁迅诗稿》开篇第一句:“谋生无奈日奔驰”(《别诸弟》),就把他从绍兴到南京求学时期,家境败落,生活困顿,出路渺茫,心绪惆怅的真情实况流露出来。当时,鲁迅父亲已因病去世,祖父仍  相似文献   

6.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谭却贬多褒少。钱谦益、王夫之、顾炎武、朱彝尊、  相似文献   

7.
自宋人杨偍在《古今词话》中提出韦庄词《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和《谒金门》(空相忆)是“追念宠姬”之说后,不仅代相沿袭,用以阐释韦词题旨,且附会“追念”之说愈演愈多。清沈辰垣等撰《御定历代诗余》又提出《荷叶杯》二首(绝代佳人难得、记得那年花下(是“韦端已思旧姬”之作。近人姜方锬在《蜀词人评传》中《女冠子》二首后云“按女冠子二阙,亦思之作也。”今人刘永济也认为《女冠子》二首(四月十七、昨夜夜半)“乃追追念其宠姬之词”(《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浣溪沙》(夜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是历代传诵的著名诗篇,然而对于此诗的思想意义,从七十年代初起,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争论。一种是传统的称颂赞赏的观点,说此诗表现了杜甫仁心贤,襟抱阔。如清仇兆鳌谓“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宋黄彻《(巩万)溪诗话》云: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乐天《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清郭曾炘说:“余谓杜公于流离困顿中忽然发此异想,乃《北  相似文献   

9.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别后相思,人情之常。《诗经》里有“一日三秋”(《王风,采葛》)、“甘心首疾”(《卫风.伯兮》)、“惄(ni)如调饥”(《周南.汝坟》)等语都形容相思之深。为把相思这种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  相似文献   

10.
1992年秋,钱梦龙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子弟中学初中一年级执教《春》(一课时,稍作延长),学生学得很轻松,很开心,但从所记录的内容看,分量并不轻,读写能力要求也相当高;教师方面,钱老师也觉得教得很轻松,行云流水似的。个中是什么原因?我们就所作的简录作些初步的分析,供大家参阅。甲 简 录(见135页表)乙 分项地分析  1.(一)项具纲领性。以“利于鼓动兴趣”为基本取向。但必须富有针对性地运用。如“~如火”“~如霞”,没什么难度,如果平均用力,反而成为冗余信息,所以从省。又如“牧童短笛”,城市的少年儿童没生活体验,就不作奢求。朗读…  相似文献   

11.
顺治八年(1651)至十一年(1654),顾炎武侨居南京,积极参与联络顺治十一年张名振三入长江之役。他西走芜湖,寻求孙可望部在湖南的作战情报;北至淮安,联系万寿祺侦察北方清王朝的军事动态和国库虚实。其频繁活动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一带,与江南抗清核心人物路泽溥兄弟一起秘密联络永历朝和海上水师,旨在支持张名振的长江之役。顾炎武的秘密抗清活动直接酿成了他顺治十二年秋至十三年春的“松江之狱”,从而迫使他出狱后浩然北上,漂泊终生。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有关感恩的格言、故事和诗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中就载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社会要尊敬师长。古  相似文献   

13.
陵(凌)欺侮辱 这组词在侵犯、欺侮对方义上,有相同之处。 《苍颉篇》:“陵,侵也。” 《字汇》:“侮,侵也。” 《吕氏春秋·不侵》:“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高诱注:“凌,侮。” 《左传·昭公元年》:“不侮矜寡。”杜预注:“陵也。” 《康熙字典》:“欺,陵也。” 《辞源》:“辱,侮辱。” 这些词还可以连用。 《新书·解县》:“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 《荀子·乐论》:“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荀子·富国》:“是辱国也。”杨倞注:“辱国,言必见陵辱也。” 《诗·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孔颖达疏:“不欺侮于鳏寡孤独之人。”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经过北京的安贞里公园,见园内有座孔子像,不由得想起孔子的弟子问“孝”的典故来,在《论语·问政》里有这样的故事——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年在南京求学期间的诗作,共六题十三首,即1900年的《别诸弟三首》、《莲蓬人》,1901年的《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对于这些诗篇的注析,分歧颇多。笔者认为,把握鲁迅当时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理解这些诗篇的关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求学于南京,就是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又说,“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 S 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许寿裳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最爱诵《离骚》中的四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分,登阆风而(纟枼)马。忽反顾以流涕分,哀高丘之无女。”许先生认为,“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亡友鲁迅印象记》第7页)换句话说,“寻别一类人们去”便是青年鲁迅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诗言志”。  相似文献   

16.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17.
《唐人行第录》正补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稿《<唐人行第录>正补》(《文史》和三经十一辑)曾对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作了若干补正,今读得行第资料数则,补阙拾遗,或可供治唐代文史者参考。一、“元二十一少陵集一八《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七月三日诗同),又《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据旧考,均大历元年在蜀之作,名未详。……据《国史补》,尚书丞,郎相呼为曹长。”按,此“元二十一”当是元持。“蜀”谓夔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谒山》诗解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在《玉溪集》中实属难解之作。朱彝尊云:“想奇极矣,不知何所云!”(沈辑三家评)纪晓岚云:“不解”(抄诗或问),又曰:“未解其旨。”(沈辑三家评)冯浩、张采田作过笺释,都认为《谒山》是李商隐“陈情令狐(綯)”之作,但两家对诗题的解释却截然相  相似文献   

20.
一、(9)恋镜湖春色 元稹廉问浙东,喜官妓刘采春。稹尝有诗云:“因循归未得,不是恋鲈鱼。”人注之曰:“恋镜湖春色耳”,谓刘采春也。(《宋诗话辑佚》上,第115页。) 按:“春春”若非有一字衍,则应加人名号。古女子小名选二字者甚夥,如崔莺莺(见元稹《会真记》)、罗罗(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炀帝……偶戏宫婢罗罗”。)、薛琼琼(唐玄宗时良家女,选入宫为筝长,事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丽情集》。)、盼盼(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姬曰盼盼”。)、虫虫(宋·柳永《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郑举举、王苏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