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开凿泇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开徐州黄河险段以及黄患对运道的威胁。泇河的开凿带来了运道的东移,给徐州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泇河开凿后的徐州地方经济经历了明显的衰落。泇河的开凿在导致徐州地方经济衰落的同时,也给台儿庄和窑湾等新运道沿线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明代黄河灾害频发,由于黄河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所以治河与治运关系密切。明代万历三十一年—万历三十二年间担任总河的李化龙,力排众议,结束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泇河之议",开凿泇河成功,南北漕运得以避开黄河水患,畅通无阻,成为治河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沙市还有一条俗称便河的人工运河可以通航,南接长江,北通汉水,东达汉口.便河的开凿始于魏晋时期,杜预开凿杨水运河时,在离江陵城东不远处,利用三湖、荒谷水,使运河与长江水相通.这条以荒谷水为主体的南北向河流,便是沙市便河的最早起源.五代时,南平国高氏父子在修建江陵砖城,开凿护城河的同时,也开凿了从城东门至沙市的运河.此河东南流向沙市城,在金龙寺和塔儿桥附近与南北向的古运河相汇合,在沙市津巷口附近入江.随着运河的开凿和长江河道南移,作为荆州外港的沙市港,在唐宋时期沿江堤逐渐形成比较繁华的市镇.  相似文献   

4.
漕运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命脉,在明代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由于运河徐州段在整个南北漕运中位置的重要性,明代政府极为重视对徐州段运河河道和漕运的管理,除了治理险段、开凿新河道外,还设置众多漕运机构进行管理,在保证南北漕运的安全畅通的同时,对徐州城市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水及其载体河、湖、海等有着天然的敬畏,在水患肆虐的地方更是如此。明清时期,因黄河及运道过境徐州,所属州县内水神崇拜甚为流行,各路神灵被纷纷搬上祭台,甚至武圣关羽、门神尉迟恭都被奉作水神,既说明徐州所属州县水神崇拜之盛,同时也显示了人们对水患的无奈。随着洳河开挖及黄河北徙,徐州漕运中枢地位急遽衰落,导致各种水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也随之湮灭不存。本文从地域水环境变迁角度对水神崇拜的盛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才引进是我国高校人才强校的最为直接有效的举措。囿于所处地域和办学条件,徐州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吸引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引才成本高、渠道单一、缺乏校地沟通等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徐州高校的发展。徐州高校必须改变现在各自为战的方式,利用生态系统构建人才引进协同发展模式,共同建设徐州高教高地。通过成立徐州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研究会、打造徐州高校品牌、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协作等实现徐州高校人才引进的“共同富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发展区域旅游是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旅游业政策之一,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是现时期我国各地方积极探索的旅游热点事宜.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汉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徐州的汉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生于徐州沛县。刘邦称帝后,册封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徐州。数百年间,以徐州为中心的西汉楚国成为刘氏子孙的世袭封地。这里先后埋葬着13个楚王、5个彭城王及一批汉代开国重臣,徐州一带大大小小的山头,每次不经意的开凿,也许就会有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过后往往引发饥荒,给地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救荒因而成为当时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灾荒发生后,明清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采取蠲免和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积极应对灾荒,在减少灾荒造成的损失和维系地方民生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其中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徐州知府桂中行治徐12年,于清光绪十三年主持编纂了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凡收录明代隆庆至清光绪300余年间徐州8邑255位诗人的1723首诗作。《徐州诗徵》将“以诗存人”与“以人存诗”相结合,不拘身份广收徐州诗人诗作,按诗人所属邑县和生活年代编排,并专门为所收录诗人撰写“小传”。《徐州诗徵》不仅收录了许多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羁旅宦游、交游酬唱、咏史怀古等题材内容的诗歌,而且保存了大量徐州地方历史文献和徐州地方书目文献,对研究徐州古代诗歌乃至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说来也怪,偏偏是一个喜欢考据不喜欢义理的学者,到80多岁时,却"老年忽发义理狂",突然喜欢起义理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十年多发表了多篇谈义理的文章,其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我这里说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89年,他发表了<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的文章,引述了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对话,针对国内一些人贬低中国文化的情绪,提出东西文化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  相似文献   

12.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 is inflicting a vigorous social shock that is degrading morals outside the family and significantly diminishes the sociopolitical power and protections of women and children. The great flexibility of the Russian family helps everyone cope successfully with the present ordeals of life, even as it occurs mostly at the expense of women. But even the resources, materials and morals of the family are limited, and those of Russian women are in particular jeopardy since they were summoned first and sacrifice the most to meet the present threats.  相似文献   

13.
主客体管理系统的兴衰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客体管理系统的兴衰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兴衰来自整体突现,具有准周期性,管理系统的进化与退化是并行的,并遵循报酬递减律,它与能量和人文环境有深度的依存关系。建立低熵社会,并具备自我调节机能,才能使管理系统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集体化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的快速发展,也有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合作运动的停滞与衰退,更有当代农民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新中国农村兴起的两次合作化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也预示着不同的发展前景。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健康发展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创新互利合作模式,同时加强政府对合作化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西汉社会黄老思想兴衰的政治经济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老思想盛于西汉之初,但很快又在汉武帝时期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归于消沉,并在此后近二千年的封建统治期间基本上没有再现西汉初年之辉煌.黄老思想淡出西汉社会政治舞台的深层次原因,是与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封闭的农业经济社会的特性密切相关的,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存在着许多源自于黄老思想本源的难以调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所寻求的政治与经济解决途径有着很大的分歧与距离,正是因为这些根本性的原因注定了黄老道家作为一种统治思想的暂时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双百方针"作为共和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十七年时期受到"极左"政治思潮的严重干扰,可以说是几经"浮沉",文艺自然也难逃政治运动的漩涡。十七年的政治运动决定了"双百方针"先后经历了预备期、正式实验期、全面受挫期、峰回路转期和名存实亡期等五个阶段。受其影响,十七年散文的发展也伴随着"双百方针"的"浮沉"而呈现出如影随形、荣辱与共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潮汕地区移居暹罗的华侨华人在暹罗曼谷王朝时期经营的制糖业,对泰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一历史过程:一是潮汕地区制糖业得以在泰国经营的历史背景;二是海外潮人在曼谷王朝经营制糖业的情况;三是海外潮人在曼谷王朝经营的制糖业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等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共同创 办了《时务报》。初期他们配合默契,各展所长,使《时务报》很快成为中国第一大报,为 变法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及一年,汪、梁围绕《时务报》社的领导权展开了斗争, 且日趋激烈,终至不可收拾,而《时务报》也由盛转衰。汪康年是张之洞的代理人,梁 启超 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得力助手,汪、梁之争实为洋务派和改良派关于维新运动领导权之争 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艺术叙事的秩序化过程 ,包含着可然律或必然律。“非奇不传”,贵在平实中传奇 ,传事之情。节奏变化的张弛之道 ,起伏之理 ,是维系或赋予时间意象以艺术生命和美感效果的潜在性动因。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