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拥军 《兰州学刊》2010,(11):165-168
张炎试图在词中着力构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隐逸世界,不过那仅仅是一种表象,在这表象的后面所透露出的却是作者现实与设想之间的内在矛盾。华屋山丘的变故使他的词作染上了一层悲凉之雾,四处奔走无处安身的人生境遇昭示着他选择的痛苦与无奈。可以说,他的隐逸词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在社会鼎革时期的悲凉、无奈和力求超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元末明初隐逸词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是元末明初文人词的重要题材,战火不断、政权迭更的历史发展现状,使这一时期的隐逸词具有了自身的时代特征。隐逸文学中追求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的理想主义主题至此被韬光养晦、保全性命的现实主题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隐逸.先秦典籍已记载隐逸现象,早期隐士多受儒家赞誉,魏晋名士尚清谈,受道家影响较大.世人对隐士群体的理解评价往往随时代发展而褒贬不一.隐逸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重组成,比如文艺方面的隐逸诗创作、文学形象塑造和史学考证以及民俗方面的茶饮风气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孙丽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2):88-91
辛弃疾丰富而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豪迈而又复杂的个性色彩,铸就了稼轩词雄深雅健、沉著痛快、意蕴丰富的总体风格。稼轩词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稼轩词的赣文化意蕴。二是稼轩词的隐逸文化意蕴。三是稼轩词的儒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抒写避世之志与山林之趣构成了《天籁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白朴对隐逸的选择,不存在以此表示民族气节和欲仕无门的问题,导致这一选择的最根本的原因当是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剧观。其幼年经乱失母的遭际对其人生价值的取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士和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出现于文明社会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道家正是在汲取了隐士和隐逸文化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产生、生长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史料、传说记述颇丰,使得隐士和隐逸文化具有相当的模糊、矛盾和神秘色彩。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究产生隐逸文化模糊及矛盾的根源,发现隐逸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隐逸文化的勃兴及其原因 .隐逸文化直接影响到文学的功能由言志、载道、讽谕等向休闲延伸  相似文献   

8.
隐逸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隐选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极度重“史”的文化传统中 ,隐逸文化最后成熟的显性标志乃在于 ,隐逸作为一个阶层被纳入到了这一传统当中。从正史、私史两方面进行考察 :二者互为补充地体现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上到下的整个社会对隐逸阶层的全面肯定 ,而显示出隐逸文化的最终成熟来。其成熟还表现在对“隐逸”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方面。  相似文献   

12.
高文 《学术界》2007,(5):211-215
道家代表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整个流变过程中,和谐乃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它蕴涵着天和、人和、政和、境和等多层文化要义.天和是融于宇宙的至情;人和是修治本性的本情流露;政和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境和则是虽自人为却无人为的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13.
佛教和中国隐逸文化都有强烈的出世性,因此,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便与传统隐逸文化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对中国隐逸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渐趋兴盛的佛教对传统隐逸文化带来的改变最为显著。在隐逸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佛化隐逸组织,山林佛教就诞生于此。中国的隐逸文化也是在佛教义理的影响下才走向成熟。隐逸思想与功名划清界线,间接导致出家僧尼数量的增加,佛教的兴盛也与此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王维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空间,可以归纳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隐逸文化,透析出盛唐文人在大唐盛世背景下走向隐逸的深层原因,即有唐代统治者对文人士族话语权的限制,“终南捷径”和庄园别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隐士有一大批,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知名度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传世诗文颇多,对于隐居思想根源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可能是其最重要的篇章.<桃花源记>写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但其中并无作文吟诗之文人,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极度苦闷.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认为孟浩然是个真隐。现当代研究者大多认为在孟浩然的思想里,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我认为隐逸思想在孟浩然的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不是他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黄云  刘方政 《齐鲁学刊》2014,(2):152-155
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是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中塑造的李云龙将军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李云龙的悲剧命运既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也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所决定的,只有根据《亮剑》的具体描写深入挖掘李云龙悲剧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造成悲剧的那个时代,也才能避免李云龙式的人生悲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炎采用了要点阐释、举例示隅的方法,没有体现出清空在<词源>中的特殊地位.我们依据张炎弟子陆辅之<词旨>对清空的论述,认为<词源>卷下清空以前各条是清空的理论基础,而清空以后各条则是达到清空的具体途径.张炎对周邦彦、吴文英某些词作的批评也被后人无限地夸大了,以致造成张炎贬斥周、吴词的印象.我们根据<词旨>记载的张炎论词要诀,认为张炎不仅没有排除周、吴词的实际贡献,甚至还自称为周、吴词法的嫡派传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隐逸者的智慧、人格、人生态度三方面探讨《周易》中的隐逸思想 ,并认为这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人生体悟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隐逸传统中所形成的某种精神追求,如高洁的人格、高雅的文化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人在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闲适与现代人的休闲有根本不同,但是它那注重精神自由、注重文化素养、注重人格境界的意蕴却能够给现代休闲文化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