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当代相声的第一流派,侯派相声的发展浓缩了当代相声发展史。通过侯派的发展看,推动当代相声兴衰变化的关键要素有三:一是高雅化之力。当代相声渐趋高雅,表演风格日渐美化而具“学究气”。高雅化使相声获得了文人支持和高端市场而一举成功,但也逐渐失去底层观众而日渐衰落。二是政治化之力。政治推动当代相声至最高潮而显赫一时,也使其艺术观念畸形化、创作工具化及艺术手法扭曲,失去了根本而致日后衰败。三是新媒体之力。新媒体推动当代相声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但也使之沦为滑稽快餐。电视媒体促使当代相声演化为喜剧小品,最终偏离了传统相声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郭德纲 《可乐》2010,(11):63-63
从1996年开始在茶馆,到中和戏院,到“广德楼”,一直辗转到“天桥乐”,一转眼就是十个年头。 到“天桥乐”是2004年,也是这一年,我们在北京做剧场相声有了一次转机。演员越来越多,观众培养得也越来越多;相声说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非也越来越多。直到2005年年底,大批记者涌入,不知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炒作”二字落到我头上。  相似文献   

3.
相声“包袱”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用学关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的理论,解释了部分相声“包袱”构拟的内在机制,从而使人们对构拟巧妙、抖起来很响的相声“包袱”获得理论上的认识,并提高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相声是中国喜剧的典型代表,一直被定位在“语言的艺术”,事实上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艺术本体介乎表演艺术和叙事艺术之间: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戏剧情境极具开放性,表演元素兼容并服务于叙述元素;它包含了叙述体和戏剧体并存的两种结构;相声演员将叙述者和角色集于一身。总之,相声成为兼容了戏剧体和叙述体成为典型的兼体艺术——“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6.
陈玮然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4-85,126
对淮南市茶馆行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分析淮南市茶馆设计与行业经营的基础上,以“钱塘茶人”、“陶陶居茶艺”和“思源茶馆”为例,剖析了茶馆设计与行业经营的内在关系,认为:淮南市茶馆行业目前尚不兴旺,虽然原因颇多,但设计不当是影响其经营效益的要素之一;并提出:淮南市茶馆设计应依循“典雅、现实、实用”的原则,展现地域茶文化的真谛,满足相应茶客的消费需求,实现茶馆的商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吕梁是一个民间艺术非常丰富的地区,伞头秧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歌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艺术门类。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农村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活动,它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分为“过街场子”和“小场子”两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即兴编唱,唱词要求既快又准。  相似文献   

8.
试论相声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声是民間口头艺术,是曲艺中的一种,具有不同于其他曲艺形式以及文艺形式的特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足以引入发笑的“包袱儿”来暴露事物矛盾,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毛主席指示我們:“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艺术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統一。”这是評价一切文艺作品的正确标准,对相声艺术是完全适用的。什么是相声的內容呢?在今天,就是革命的政治,无产阶級的政治。什么是相声的形式呢?就是引人发笑的“包袱儿”,就是构成“包袱儿”的語言。从这个意义上說,相声是語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小丘 《社区》2014,(33):56-56
国庆节,我和朋友相约去天津玩,一大早,我们乘坐便捷的京津城际快轨,半小时就到达了“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的天津卫。第一件事儿就是直奔南市食品街,品尝地道的津味小吃,再到茶馆里听几段相声,美食与津城独有鲋‘哏”文化混搭起来,独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0.
相声是北京人传统娱乐的一种,时代更迭,老北京人好这口儿,新北京人对相声也没忘情。每逢周末,北京各大茶馆、剧场座无虚席,放眼望去,80%都是学生和白领模样的年轻人。您再往台上瞅,一张张面孔都透着那么青春,别瞅太仔细了,没准还能发现青春痘。谁说相声在衰落?看看网络上相声论坛里热闹的讨论,听听这震耳欲聋的笑声和欢呼吧,咱也甭解释啦!作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相声宝刀未老,越来越多懂相声、爱相声的年轻人加入了传承的队伍。相声非但没被E时代淘汰,反而在新环境中优游自如、根深叶茂。相声的魅力何在?  相似文献   

11.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当前国际上戏剧和影视作品发现,能够被艺术届认可的,其中都包含戏剧与影视的融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已经成为了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戏剧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同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因此二者的“跨界”具有可行性。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影视剧作为面向大众的艺术样式,天然地与民间故事有多方面的联系,民间故事对影视剧有多方面的价值。从起源上、艺术本质上、艺术特性上看,民间故事与影视剧联姻,具有民间故事影响影视剧的内在机制。具体来说,民间故事对于影视剧的价值表现在可为影视剧提供情节模式、人物原型、民俗资源、伦理资源、形式氛围。影视艺术家应积极学习民间故事,从中为影视剧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14.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品特戏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样式而被广为接受,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这就势必忽略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生命内涵,也忽略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从品特的戏剧观念切入,以黑格尔的"情境"理论为研究框架,论述品特戏剧艺术形式的决定要素、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创作方法与目的,旨在阐释品特戏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艺术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影像文化大潮,强烈冲击着文艺生态,一些传统文艺品种的自下而上受到了严重威胁.20世纪的戏剧就是在大潮冲击中争生存、求发展的戏剧.为些,戏剧界在三个方面展开了探求,首先,重新认识并强化了戏剧的独特性,从而立定了脚跟;其次,重新认识了发展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发展必须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第三,郑重研究了戏剧与观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观众是戏剧的命运之神.认识的新突破,实践的新创造,不仅使戏剧活了下来,并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明显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翔实嵬集深圳戏剧演出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实验戏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在深圳戏剧现状中的地位与特质、在国内乃至世界华文戏剧圈的影响,并阐述实验戏剧在健全的都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贻白是20世纪开始频繁使用和积极推广"戏剧"话语的第一位戏曲学家,这是他跟前后戏曲学家格外不同的地方。他所以频繁使用和积极推广"戏剧"而非"戏曲",在他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只有以"戏剧"作名称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中国特有的舞台表演艺术样式的本质,而"戏曲"则只侧重于剧本,较少涉及舞台表演艺术。他考察、审视和阐释戏曲总是以剧场、剧团、演员、角色、表演、声腔诸因素为对象,把它们作为自己戏曲学著述的认知重心和建构主体,而不是像绝大多数戏曲学家那样始终把剧本当作关键,几乎不考虑剧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周贻白的出现使长期囿于戏曲文学文献的戏曲学研究的偏颇状况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改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戏剧表演在众多表演工作者和理论家的不断研究与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观念。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接受,表演观念呈现出以写实表演为发展主流、戏曲表演为发展特色、多样化表演为发展趋势的特点。戏剧的核心是表演艺术,而演员的表演受到表演观念的支配,并影响演员的表演创作实践。为了适应发展着的表演观念,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让演员掌握多样化的表演观念,必须注重与观众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