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称道,杨慎沦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杜牧的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含糊。杜牧七绝的艺术性,值得进一步探讨。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之治,这首诗意  相似文献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语言朴素、流畅的七绝历来被认为是杜牧的作品,吟唱起来几乎老幼皆知 特别是诗中的“杏花村”早已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诗词爱好者们就在地图上翻山越岭地寻找起“杏花村”来了。最近,《北京晚报》连续登载了两篇文章,专门研究“杏花村”。署名英爽的《“杏花村”辨》认为:我国产酒的杏花村有两处,一在山西汾阳,一在安徽贵池,杜牧诗指的是贵池杏花村。(见一九八○年八月十五日《北京晚报》)由李书磊撰写的  相似文献   

3.
《振振堂诗稿》的艺术成就,其七言古风大有李太白遗风;七言律诗饱含杜少陵、李商隐余韵;钟云舫的“新乐府”诗焕发出白居易的风采;其“无题”诗与李商隐“无题”一脉承传;钟云舫七言绝句有李白七绝的韵味;七绝“咏史”与杜牧七绝“咏史”神似.钟云舫一人而兼唐诗几大巨擘绝技.另外钟云舫诗歌长于抒情,善用比兴,又远宗“诗骚”,熔《诗经》的写实与《楚辞》的浪漫于一炉.钟云舫诗歌还长于铺叙,爱用典故,杂糅先秦两汉散文大师笔法,从而形成钟云舫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钟云舫还不愧为内地“诗界革命”的先驱,为旧体诗的通俗化、白话化、大众化,努力创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问世以后,名动诗坛,震惊朝野。此诗以不容抹煞的历史真实性和深刻感人的艺术性强烈地震撼时人的心灵,以至韦庄立即饮誉天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然而,这一首长诗,命途多舛。其一被公卿谤议讳隐于作者之生前;其二坠简流沙亡佚于作者之身后,诗海沉沦;其三复出于敦煌石窟,却辗转流离于域外;其四虽算回归中土,却历遭非议酷评,长期不见容于今世。  相似文献   

5.
宋人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曾说:“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在宋代诗人中,王安石的七绝小诗,也确实是数一数二的。清人张景星等人的《宋诗别裁集》,于王安石名下的各体中,选得最多的是七绝,共十三首。近人陈石遗的《宋诗精华录》,入选王诗三十四首,绝句占之七、八。程千帆、沈祖棻两先生在《古诗今选》中则多入选安石之五绝,并评论说:“王安石可以说是王维以后五言绝句写得最好的诗人,但人们往往注意他那  相似文献   

6.
韦庄编选的《又玄集》是唐代晚期重要的唐诗选本。《又玄集》体现了韦庄具有明确的编辑思想,以"清词丽句"作为选取对象,所选诗歌符合其诗学主张。韦庄在选诗的过程中注重不断创新,有意识地通选整个唐代诗作。诗集的编选也体现了韦庄具有较强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杏花村”也因此而闻名。妙在经这牧童遥遥一指,竟指出不少争议来。《清明》诗里的“杏花村”,究竟该指哪里,笔者试图对此略呈管见。《清明》这首诗,在唐人编的《樊川文集》、宋人编的《樊川集·别集》、《外集》、清人编的《全唐诗》里都未曾收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新唐诗三百首》,选录了这首诗,并附有简短的说明:杜牧这首《清明》诗,最早见于南宋谢枋得编的《千家诗》,谢枋得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也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清人冯集梧在  相似文献   

8.
韦庄的《又玄集》是《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一。它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选了杜甫的诗歌,而且将杜甫的诗歌录在首位;二是所选的杜诗,除《春望》外,其余诗作(《西郊》、《禹庙》、《山寺》、《遣兴》、《送韩十四东归觐省》和《南邻》等)均为杜甫寓居成都或在成都附近所作。韦庄的《又玄集》存在的这两个特点与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及韦庄以"清词丽句"为选诗的审美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9.
杜牧《送隐者一绝》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一首有争议的诗。胡仔云:“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也。”(《苕溪渔隐丛话》)胡应麟云:“此诗仅去张打油一间”(《诗薮》)。前者是对其思想的估价,后者是对其艺术的品评。今人陈友琴说;“这种诗的思想实在不佳,原来的意思是说贵人的头上也会有白发,足见这件事是很公道的了。这是古代所谓‘贵人’一种自寻开脱法,生老病死,‘贵人’也和‘贱人’一样,那被压迫的贱人们还何必争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牧的庸俗的一面来。”(《与缪钺先生商榷〈杜牧诗选〉中的一些问题》,见《温故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把文学喻为社会的镜子,但这决不意味文学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生活。任何一部(或一篇)作品,乃至一首小诗,都会体现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他的爱憎感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古人云:“诗言志”。所谓“言志”即指诗人通过作品所表露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有人把这态度概括为“美”和“刺”。据此,则可将诗分为“颂诗”与“刺诗”两种。《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11.
杜牧善于咏史。他的七绝《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等固乃史诗佼佼,然均系以事论史,仅止于揭露与讽刺。他的咏史诗文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当推《阿房宫赋》。杜牧写《阿房宫赋》是借古以诫今。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  相似文献   

12.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集》中的“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据编著者标示此诗是据抄件刊印 ,但与毛泽东同志同类作品的思想品位与艺术风格比较 ,似有疑义。  相似文献   

14.
杜牧自言其为诗“本求高绝”.什么是高绝呢?应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诗的传统标准说,求其上继风骚,“言及君臣理乱”,有风骨,有兴寄,旨趣遥深;一方面是针对当时诗风而言,则当“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特立独行,迥迈时流.牧之七绝,可以被看成是他的这种追求的最佳成果.从总体看,其七绝很少无病呻吟之作,大多数作品是:有生活内容,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6.
《诗经》六首“有义无辞”之作实为“有声无辞”之作,束皙为其所作的《补亡诗》在句式和语言上都更趋近《诗经.小雅》的特色。束皙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诗中,诗作看似拟古,实为写今,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诗作中蕴涵的贴近百姓的深切感情与其赋作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体现出作者浓厚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唐人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高度艺术成就,是许多诗人长期艺术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少数优秀诗人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因而一提到唐人七绝,我们不仅会联想到那些泠泠盈耳的动人名篇,而且还会自然地联想起那些以七绝名家的诗人:王昌龄、李白、李益、杜牧、李商隐,等等。历来对李益有不少赞誉,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这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而《夜上受降城闻笛》又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回乐峰》一章(按,即指《夜上受降城闻笛》),何必王龙标(王昌龄)、李供奉(李白)!”可谓极尽推许之能事。所以,欣赏研究唐人的七绝,就人而论不可忘了李益,就诗来说不可放过了这首久享盛誉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原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一传奇《长生殿》为清代前期杰出的戏剧家洪冥(1645——1704)的代表作。它问世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激赏,历久未衰。作者在《长生殿·自序》中自述其创作意图时,明确地讲了两点:一是“言情”,亦即《例言》所说的“义取崇雅,情在写真”;二是“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表明剧中寓有历史教训的深意,特别寄托着作者对家国兴亡的感喟。  相似文献   

19.
每读杜牧的诗,不管长篇五言,或者短篇七绝,总能使人开阔胸襟,豪情激越;使人爱不释手,如醉如痴,使人获得无限的愉悦和美感。康德说:“审美的快感和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有益处”(《判断力的判断》。杜牧的诗,为什么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如此美的境界?这不能不同诗人的美学观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回归历史语境,先秦两汉《诗》学史中普遍的"《诗》非诗",成为毛诗"《诗》作经读"的前理解;而毛诗又在"《诗》非诗"的悬置中生发出中国讽寓解释。比兴作为中国讽寓解释的重构模式,以言-象-意的层层深入实现《诗》的伦理教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为讽寓重构中的类型化方法指出人间性的形上路向。毛诗以史事追索、谱系认同、风雅正变三种方式塑造出"文的英雄主义",实现历史启示;历史信化则在由史鉴到《诗》谏、继而《诗》范、《诗》教的价值丰富中充当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