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总体上在动荡中不断向前发展,其战略定位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冷战结束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变迁入手,剖析对华战略演变的轨迹及导致两国战略关系变迁的若干促动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分析了两国战略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亚洲,对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发生了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从两国内部产生作用,进而推动着两国的关系的走向。在各国对外关系的基本依据从意识形态变为国家利益、竞争重点从制度竞争变为实力竞争、国际行为主体从国家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的条件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应该确定新的格局,找到坚固的发展的基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情感、国际互动和亚太整体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发展呈现出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时热时冷的特点,因为随着国际形势和印美国家战略安全和利益的不断变化,印美关系中第三国关系的影响(如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度与苏联的亲近、美中关系的改善)、印美两国不同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对撞,以及印美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冲突是影响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 ,大国间利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各种力量在分化组合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美印关系在逐渐升温 ,美国总统访印表明了双方对加强两国战略关系的意向 ,在两国拥有众多共同利益的同时 ,而且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从分析推动和制约美印战略关系发展因素入手 ,认为两国的战略关系起点低且不稳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两国战略关系将很难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太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原因主要是冷战终结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调整的重点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地区合作、大国关系等各个方面,亚太战略今后的实施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总体而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更多的是策略上和手法上的,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为核心的总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6.
亚太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原因主要是冷战终结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调整的重点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地区合作、大国关系等各个方面,亚太战略今后的实施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总体而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更多的是策略上和手法上的,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为核心的总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的 10余年 ,日美中三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各具特点。总体上看 ,日本的现实表现最差 ,而美国与中国则属于“优等生”。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力量对比关系的演变使三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态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美国仍能维系竞争中的“老大”地位 ,日本却在竞争中暂时陷于被动。无论是从时代潮流还是从各方的战略需求看 ,巩固和推动中美日三边合作 ,实现互利是历史的必然 ,合作大于竞争 ,机遇多于挑战 ,应是对本世纪三大国间经济竞争关系总体发展态势的恰当描述。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中美日三角关系对亚太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在日美两国强化同盟关系后,中美日三角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针对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必须作出对策选择,提升其战略支点的地位,以期在三角关系中纵横捭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窥测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东南亚处于亚太矛盾的聚合点,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时有变化,但有较强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美国一学者在对1952~1980年间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中只注意内因的作用而忽视外因的影响的片面观点,本文探讨了冷战前期美国的亚太政策及其对两岸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结论是:美国的亚太政策是造成1952~1980年间两岸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南北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重视与对方的经济贸易关系。本文着重分析和研究欧盟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几个侧面,从中可以看到欧盟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一些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亚太地区大国关系是左右国际政治基本结构的战略关系,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呈现出如下的特征:亚太四大国在互相制约中发展双边关系;和平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推动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既不建立联盟亦不对抗;美国是亚太四大国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美日的亚太经济战略和政策、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和国际形势是影响亚太经济中美日关系的三种主要因素。其中第一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后两种起重要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变化,最后共同作用于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在世界上的地位随着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众多大国利益的交织与碰撞而日趋重要,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亚太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欧美等世界主要大国都纷纷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作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根据其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也相应地对其亚太战略进行了调整,对外战略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文章从俄罗斯亚太战略调整的背景、意图与表现以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新形势下俄罗斯亚太战略的转变做出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评冷战后墨西哥对外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墨西哥对外战略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强调经济至上,强调与发达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其外交政策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外交政策"经济化"和"北美化".墨西哥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现实一方面要求更新主权观念,以积极灵活的方式行使主权,但另一方面,必需牢记发展中国家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弱势地位,从这个角度讲,主权的根本地位不可动摇,维护国家主权的观念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16.
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协同发展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关系是经济与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体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揭示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一般和特殊关系,为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协调发展、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退出TPP后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一次努力,构成美国“印太战略”的经济支柱。对“印太经济框架”提出、推进与美国亚太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印太经济框架”回避关税减让等传统贸易安排,侧重于产业布局,将使美国政府以更大的力度直接干预企业在国际上的微观行为; 美国的市场、技术、资金对他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部分国家希望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对于参与“印太经济框架”的经济成本、卷入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存在顾虑。在“印太经济框架”的推进过程中,美国面临着为了服务其在亚太地区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目的,将会导致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碰撞、市场驱动力不足、美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利益交换不平衡以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信誉度下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的迅速变化,现在中国国内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观点上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特点。 世界局势的单极发展渐趋崩溃,以经济实体为主要形式的多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美国金融危机及由此而出现的社会问题,暴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我国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叙利亚及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动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多样化的特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这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亚太问题和南海争端问题也是国际形势一个很大特点。但是,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从其他角度来看,美国不可能与中国构成对抗关系。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各国也不可能与美国一起结成反华联盟。亚洲发展的整体利益才是这些国家的长久发展之计。因此,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仅仅是相互借助的关系,互相借助以钳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循环经济基础理论,分析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索了点、线、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清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次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单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的比率关系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运用协整模型建立各因素与GDP的线性关系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划分出具有说服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1)积极推动固定设备投资的同时,避免重复投资的发生;(2)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提高社会消费水平;(3)准确定位商品出口战略,协调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