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既是理论界长期关注和争鸣的问题,也是目前条件下进一步深化生产力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供思考.有种观点绝对地否定把生产力本身的内在要素归结为人和物的“二要素说”以及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说”,这是欠恰当的.因为,第一,从方法论上讲,“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遵循的是“实体还原”的方法,即把现实生产力还原为它的原始单元,这些单元都是一定时空中存在的可感形体,而且对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功用.“还原”本质上是一种“分解”或“分析”,而“分析”的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把人和物看作是生产条件的要素,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看作是劳动过程的要素,这正是“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立论的经典依据.我们认为,生产劳动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因而实现生产劳动的要素同时也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三,“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揭示了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构成,便于向我们呈现和说明简单生产劳动的情况,特别是原始生产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的具体的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控制和征服自然界的程度,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借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区别的。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因而,考察生产力的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5.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或者说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又是申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通常有三种提法: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相似文献   

6.
<正> 一、研究状况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管理。“大”的含义,一是相对于基本生产力而言;二是相对于经验管理的作用而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被引入生产力中。飞跃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一九三八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论断。这个论断问世之后,苏联有些学者把“完全适合”解释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有的还从中引伸出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的荒谬结论。对此,斯大林尖锐地指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江泽民同志和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客观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只有认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驾驭和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很多,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四个现代化是根据这一规律的要求提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 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着重点是讲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变革,而不是讲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规律的表述中,占第一位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主体;生产力则是客体,只处于被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11.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2.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本通俗性的社会科学读物,篇幅不多,但基本上做到了简明而通俗地论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变化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人们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一把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4.
(一)曾有学者对生产力的公式进行过探讨(注)。本文也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飞跃式生产力。1.基本生产力。其公式: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基本”的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要素,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使用以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体现出劳动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给生产力下定义:生产力就是劳动  相似文献   

15.
<正> 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矛盾运动的一条根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作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却出现了一批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面对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尖锐矛盾,站在不同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素养的人,作出了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骆耕漠同志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问题”一文中,对于这一规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文章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却是需要商榷的,特提出来,和骆耕漠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引发四个问题:在生产力中如何划分、比较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多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观点是矛盾还是一致;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何关系。结论是:把生产力划分成科学技术和单纯的人力、物力各种情况的全部具体要素,再进行比较,在生产力中划分、比较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自有科学技术起至以后永远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劳动者决定科学技术,不被科学技术决定,科学技术不能决定劳动者,被劳动者决定。  相似文献   

18.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二期上发表的关梦觉同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榷》一文之后,引起一点看法,有的地方与关梦觉同志的认识不同,请关梦觉同志和大家指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一切思想和趋向的物质根源。要论述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系,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生产力的属性问题。笔者认为,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实体性与功能性。生产力作为一种以劳动者为能动主体、以劳动资料为中介的人们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实践能力,属于功能性范畴。无论是个体生产力、集团(企业)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力,都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所构成的整体综合效应。因此,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提高上述三者的质量,其次要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有同志提出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以下简称“异化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政治异化、思想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等。对这样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应如何分析呢?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生产力入手,认清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可以认清生产关系,管理方式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可评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或是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