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唐代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清代乾隆《盐亭县志》说,赵蕤为汉代今文易学家孟喜门人赵宾的后裔,但不知何据.赵蕤一生未曾做官,隐居郪县(今四川三台县)长平山,与李白交往十分密切.唐玄宗时,广汉太守苏颋上疏荐举赵蕤和李白二人,奏疏说:“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说明赵蕤当时在四川是有名的人物.《新唐书·艺文志》载:“开元中,召之不赴.“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亦说赵蕤“夫妇俱有节操,不受交辟”.可见赵蕤避开仕途径济之路,不应朝廷的辟召,过着隐居著述的生活.其著作有《长短径》和《关朗易传注》,这是究研赵蕤思想的主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赵蕤的家世与生平.赵蕤的著述<长短经>、<关朗易注>.赵蕤的政治主张、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赵蕤学术思想的特点杂采众长,兼收并蓄,敢于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具有强烈的包容性与反叛性.赵蕤是在巴蜀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唐代蜀学的杰出代表者.李白正是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我国唐朝赵蕤所著<长短经>中所展示的心理沟通的技巧.首先,赵蕤引用孔子关于"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之语,说明观察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进而赵蕤提出"是知将语者,必先钓于人情,自古然矣"的论断,说明要想办成事或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先进行心理沟通;并以"夫人情必见于物,能知此者,可以纳说于人主矣."的论断,说明心理问题必在相应事物中有所反映的观点.为此,赵蕤提出"钓情七法--物钓、言钓、志钓、色钓、视钓、事钓、贤钓"的具体心理沟通技巧.这种心理沟通技巧,不仅是我国古代贤者对心理学的贡献,就是对现代的心理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短经》是抄纂文献,其引文所标书名、篇名或作者名有讹误十余处,本文将其拈出一一考辨之。  相似文献   

5.
根据唐人赵蕤所撰《长短经》,可以发现:《素书》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宋人张商英伪造之书,而是古兵书《玉钤篇》;兵书称“经”最迟在唐代已开始,并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宋代;所谓“杜佑《孙子》注”并非学术界一般认为的只是抄曹操注和孟氏注而已,还抄了其他家《孙子》古注。  相似文献   

6.
李白青少年时期跟随赵蕤学习纵横之学,其一生思想及行事皆深受影响。《长短经》乃纵横之学的集大成,李白的帝王师思想,激励其得君行道,经世济民,积极追求建功立业;婚赘于许氏、宗氏及入永王幕也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李白的政治理想是帝王师,建功立业,其生活理想乃高蹈隐居,问道求仙,因而功成身退乃其人生的最高理想。平交王侯的思想,是对士之才具的自信与肯定,乃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纵横之学以宏阔的视野,通达的知识,秉要执本,颇具辩证性思维,不拘一格,能够认识矛盾的互相转化。因而,李白能够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于一身,对战争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对孔子与儒学亦能见其本质,既有赞扬亦有批评;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李白怀有强烈的时光流逝而功业无成的焦虑,对现实的昏暗与不公,予以强烈的批判。纵横之学,使李白高迈的情性和疏放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清史列传》和《碑传集》在所传人物范围、资料来源、称谓、履历详略、公私事以及皇帝的恩谕的记载上都有差异,其史料价值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8.
<正>“神魔皆有情,精魅亦同世故”鲁迅先生的两句诗精辟传神地诠释了《西游记》的内涵意蕴。少时读的是书里热闹的场面,中年再阅读便要针对书中故事抽丝剥茧的论番长短。道教兴国的李唐王朝,为寻“超亡者升天,度住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去”的大乘佛法三藏(《法》谈天,《论》说地,《经》度鬼),唐明皇托玄奘法师西行天竺雷音寺,  相似文献   

9.
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借鉴了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了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形态"长短"进行创作,是一部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创新作品。文章从结构上的整体把握、音乐内容的形象把握、音响效果的听觉把握、触键方式的技巧把握四个方面初步探讨这部作品的钢琴演奏。  相似文献   

10.
1、《通鉴》“鸿门宴”取材于《史记》“鸿门宴”,个别处取于《汉书》“鸿门宴”.三种“鸿门宴”的文法,各有长短;相形之下,以《史记》之一种为上.本文就《史记》与《通鉴》的“鸿门宴”文法,试加评比,庶有助于加深对《史记》“鸿门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墓志记载中晚唐中层官吏郑居中一生所经历事件和结交的上层官僚 ,以及妻族崔氏、儿女亲家等 ,或见于文献记载。郑居中童年一度入观学道 ,晚年寻道访宫于王屋、嵩少 ,终卒山寺。其事迹演绎为《逸史》道仙故事 ,墓志为其文学素材。  相似文献   

12.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晚年的行踪一直不明。但从一些文人的记载中,可以推导出沈复45岁后的大致生活轨迹:45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相似文献   

13.
丘迟年谱     
丘迟从举秀才后到入梁前的行事史传记载不详。本文列举史料中南齐皇室成员西中郎将任职的相关情况,发现谱主任西中郎参军在齐永明九年,由此确定谱主居父丧的时间是齐永明九年至隆昌元年。通过谱主的其他活动确定他居母丧大致在齐建武四年至齐永元二年,从而基本确定谱主一生的行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揭示汪曾祺散文所显示的文化色彩 ,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他是借生命之力的体验去融合儒道精神的。汪曾祺早年对生命的悲悯 ,成为他 4 0年后散文价值取向的生命回响。汪曾祺散文的核心是民间化。在这个意义上 ,他以认同民间的方式 ,发掘出最具民间日常意味的存在形式———吃的种种方式和传承 ,为饮食立传 ;并以充满人性的人物表现为生存立法 ,发掘出生命中最自由的一瞬 ,从而使其与之所依托的民间风俗意趣相谐相洽。  相似文献   

15.
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晚年自江陵蒙山下江南南移,穿过水网密布的松滋、监利和公安一带的江汉平原,过长江后进入湖南常德地区,经洞庭湖溯湘江而上,最后隐居在距湘江河边约20华里的株洲良图塅。逝世后葬株洲良图塅余家祠。老莱子墓在株洲,古籍有载,地点清晰,古碑留证,维修有序,全国惟一。  相似文献   

16.
萧雄是著名的清代西域诗人.然而由于研究资料的匮乏,有关其生平尤其是他入幕西域后的事迹至今模糊.通过对相关历史背景及现有材料分析可以证明,萧雄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随军出关进入新疆,光绪十一年(1885年)离开新疆返回家乡.在新疆期间,随军游历天山南北,并写下了大量诗篇,描绘了新疆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文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另一类是实用文体,有传有史,还有书信、政论、演讲稿和法规、计划、指示、报告等公评议,其中狱中文稿是方志敏文章中的精华,不乏精品名篇。方志敏以“写作”或抒发情怀或为着实际的工作和斗争,将自己大[写的人生和未尽的事业推向永恒。  相似文献   

18.
陆游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绍兴二十三年应举再次失利。失利的原因,陆游"诗题"语焉不详,《宋史》本身与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多有矛盾之处,后世著述纷纭其说。综合分析相关资料,陆游当年赴锁厅试,因与秦桧之孙同场竞技,被置末位;礼部试更由于秦桧党徒的周密安排,未入考官的法眼。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在方志学上的贡献,有口皆碑,但也有过誉之处。其方志思想除了因时代局限而包含的封建糟粕外,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偏差,如史志不分,以史代志,追求极端的撰著体修志风格,误认为“前志传”系其首创,主张帝王后妃与正史立传人物不谮列于人物传,反对志书篇目因体现地方特色而升格等,在实践中则有与所持理论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20.
史志有关陈锭记载多有抵牾,难以判断其正误。新发现的陈锭墓志铭,可纠正史志的失误之处,考证陈锭的生卒年代,明晰陈锭一生的事迹,了解与陈锭有关系的同时代的其它人物。章窥斑见豹,揭示明代中后期正直的知识分子坎坷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