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群中,王统照是其中的一位。王统照热爱俄苏文学是受其人生理想和文学观念制约的。王统照高度评价俄罗斯进步文学对俄国革命事业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他大量翻译和介绍俄苏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宣传俄苏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启迪中国的文学青年,反对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王统照自己的创作也从俄苏文学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在经过民族化溶炼之后,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来。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先生逝世后葬于济南金牛公园内的金牛山公墓。山东省文化局在墓前立有墓碑,其墓志铭为: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正月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并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小说《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总体倾向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其早期小说也呈现出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文章从王统照“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想入手,以现代文学观念和理论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象征主义、意识流、印象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手法在他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在历史的轨迹中阐述了产生这种风格的“精神气候”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对王统照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王统照的第一部新诗集《童心》,尤其是其中的“小诗七十六首”,在意象选择,诗行的排列以及对大自然的礼赞诸方面,都深得泰戈尔小诗的神韵。王统照对泰戈尔诗艺的借鉴,在于他与泰戈尔在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上的切近。其中,王统照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女性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审美定势心理,是其与泰戈尔诗歌情新、恬淡、含蓄、哀婉的阴柔美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七年,在济南召开的王统照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上,有人说,五四时期,王统照的故乡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既有国民党要人来往,又有共产党创始人的活动,剑三先生却是“闻风不动”。针对这种说法田仲济先生发表了《王统照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松辽学刊》一九八七年第四期)一文,他以王统照五四时期所从事的一系  相似文献   

6.
诗人气质与青春气象,是王统照五四时期最鲜明的精神特征.受惠于五四,他走向了平民,获得了民主、平等的意识,人道、博爱的胸怀;受惠于五四,他广泛地吸纳了世界文艺思潮,涵育出宽容、开放的艺术精神及现代意义的个性气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作品风貌.其中,纤细迷惘的"情绪化"的对人生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是五四诗人型作家王统照的本色,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不久以前,十分欣喜地在《柳泉》创刊号中拜读了郭同文同志的《<壮丽的征程>——王统照先生生平简介》(以下简称《简介》)颇受教益。 王统照先生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毕生以自己的创作成果和革命实践,为促进新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逝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他,研究他,为他撰写文章,这很有意义。但是,这一工作还在刚刚开始,有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不仅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而且是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关键人物。在12名发起人中,原北京“曙光”月刊的成员占三分之一,主统照是“曙光”月刊的核心人物。当年,正是王统照把南北(上海、北京)两地的文学青年联系在一起,进而酝酿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9.
纪念王统照诞辰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张伟忠1997年9月5日,王统照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现将学术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王统照的人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魅力常常来自于人格的魅力。在谈到王统照的人格时,专家学者们不再局限于他的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泰戈尔影响最深的男性作家当属王统照。对比泰戈尔与王统照的诗歌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出,王统照的小诗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潜隐的诗思,都与泰戈尔的小诗极为相似。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上的切近。而当现实生活苦痛的尖刺使王统照扬弃了泰戈尔式的“爱的哲学”、终止了泰戈尔式的低吟浅唱之后,他的饱含着民族忧患意识的诗作,则更加紧密地拥抱生活,在时代的血与火的浇铸下,始终沿着揭露社会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走向更坚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他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北国之春》、《欧游散记》、《片云集》、《青纱帐》、《繁辞集》、《游痕》和《去来今》。另外还有一部分未编辑成集而散见于报刊上的,其中主要是“五四”前后发表在《晨光》、《曙光》、《批评》、《中国大学学报》和《文学旬刊》上的杂感、书信、评论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青岛写的散文诗。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感情、浓厚的诗意。早在一九三四年,阿英就曾赞誉这些散文,“反映了他的奔迸的热情,有如一把火,到处显出热烈,震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代,“世界潮流,如狂涛怒浪,日向东方尽力的卷来,中国是古的文明国,当然独受其迅烈的冲突”;正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猛烈冲撞中,中国的文学革命趋向高潮,“打破死艺术的观念,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艺术”(王统照《中国的艺术革命》)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过程中,王统照“完全发展个人的独特天才”,“不失为一个独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不仅是创造新小说、新诗歌、新散文的多面手,也是新美学理论、新文学批评的建树者;特别在二十年代初随着新文学创作事业的  相似文献   

13.
受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王统照善于从道德视角观察和描摹人物。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修养的王统照在小说创作中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乡绅人物形象。按照时间序列,乡绅分为旧乡绅和新乡绅,王统照对两类形象都有所描摹,并以理解之同情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和心路历程。王统照的乡绅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反启蒙”叙事,具有以小窥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健 《东方论坛》2002,(3):128-128,F003
在研究"五四"文学时,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五四"时期的作家不仅仅只是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成就,而是同时在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在"五四"新文化的昭示下,"五四"作家既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方式,也是以对新文化、新文学美好理想憧憬的群体方式,传达了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获得自我意识觉醒,要求个性解放,追寻"爱"与"美"理想人们的心声.在这个独特的作家群体当中,王统照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正如王统照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增人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五四'文学的肖子、‘五四'时代的肖子,王统照向中国的新文学奉献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既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样俱全,又有理论、批评、翻译、介绍,诸多领域里都堪称成果斐然,的确是‘五四'文学界的多产作家与活跃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统照是一位"诚笃,严谨"①、"朴实,诚挚"②的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一丝不苟地担起全部责任"③的编辑.以新文学的"美、善、知",去"感化"、"薰浸"读者的心灵,让"真的文学的根"由"人之心内茁生",是王统照自觉的文学使命,也是他自觉的编辑使命.在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传播史上,王统照是一位有着真诚风格、"真"的心性及其哲学理性的编辑大家.其魅力缘于他的赤子般"纯念"和孺子般"真诚".他倡导"不阿私"、"不回避"、 "不唱高调"、"不容‘市侩主义'"、"不‘骑墙圆滑'"的编辑批评态度,反对言过其实的标榜和心怀歹意的攻讦;主张编辑鉴别"只以作品的价值为准","视其艺术的如何为准,绝不有所偏重";编辑方法"不必一律从同,像每一个作家一样,各有其姿态与风格".探索<编后记>作家作品评介及专栏介绍和世界文学译介的编辑特性与侧重;认为,编辑是作品与读者的推介者、整合者、批评者、鉴别者、倡导者和刊布者.王统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文坛各路名家一起共同把文学出版物编辑水准推向一个高峰,其编辑范式被借鉴袭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迄今,王统照研究者更多从小说、诗歌、散文入手,极少从戏剧切入。王统照在戏剧上的辛勤耕耘几乎被遗忘了。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王统照对戏剧的贡献。一王统照笔耕领域是十分宽泛的。在戏剧上亦是如此。1921年至1957年36年间,他自始至终对戏剧投以热情的关注:有戏剧理论的倡导,有外国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有对外国戏剧的评论;有对中国旧戏的探究,有对戏剧演出的注目;更有剧本的尝试。我们不能不说,作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王统照,对戏剧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照。  相似文献   

17.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及其文学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具体的创作历程和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上,显示出了这种影响的深远以及其中的差别,也更加显示了鲁迅的胸怀的宽广.另外,在两人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体的生命感受,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流露出一股孤单的情绪流,但是在孤独之后,两个作家的主体感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奋勇前进和低迷消沉.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中一位负有盛名而又丰产的老作家。一九三四年初春,他出国欧游,行程几万里,历经九个国家之多。留下的作品有散文集《欧游散记》、诗歌集《欧游集》,还有许多未结集的旧体诗、单篇游记、日记等等。这是我们了解作家这段生活和创作的珍贵资料。王统照在其代表作《山雨》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动向,通过这些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因此,考察这一时期创作对于研究作家创作道路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最具代表性的应推王统照。他在文学史上被公认为是这时期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他早期(1921-1924)的翻译文学与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从俄罗斯、东欧等弱小国家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中,王统照确立自己创作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从对泰戈尔和叶芝等作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中形成了“爱”和“美”的理念,用此解决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其创作的问题作品,大都可以找到其与外国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本研究表明,王统照的创作主题、题材和创作手法等,都是通过借鉴诸多外国作家和作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作为山东现代文学第一人,王统照在诸多领域里都成果斐然,但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及定位,与之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却无法相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作为王统照研究的新成果,阎奇男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一书重新评价王统照其人其文,再次发掘王统照的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