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主要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缺乏对主体的全面认识。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第一个深入系统地探讨人的存在整体性和生动性的文本,其主体思想可以归结为“主体世界”理论。作者从“他人”这一独特角度梳理了黑格尔关于主体生成的观点,表明主体乃是一种主体际的存在,它必生成于世界之中。世界中的主体境况是“主体世界”理论所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归为“异化”概念。本文把“主体世界”置于现代哲学的视野之下,以期超出纯粹哲学史研究的范畴,显示“主体世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认识的主体,历来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到近代,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形成了一条以主体研究为中心的基本线索,直至黑格尔把主体的理性、精神推向颠峰。黑格尔比他的前人更为关注和推崇人类理性的威力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主张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即他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创造万物的实体,文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这样,黑格尔就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他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 黑格尔关于认识的主体思想直接渊源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和费希特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3.
薛丹妮 《求是学刊》2014,41(6):27-37
由《精神现象学》集中提出但未能解决的黑格尔哲学核心课题,即古代实质性伦理与现代主体性原则均不能使我们在世界中自在自为地体验如家般存在,通过其逻辑学与历史哲学对普遍、特殊、实体、主体等诸范畴的进一步分析,在法哲学的现代伦理国家中得到了解决。黑格尔在留置现代自我意识主体性成就基础之上,重建了合乎理性的现代伦理体系,使得特殊-主体与普遍-实体等现代性冲突得到和解,实现了自在自为的具体自由,为现代人何以如家般生活于世,何以自立的"元问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5.
亚历山大·科耶夫是本世纪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黑格尔的重新阐释,使黑格尔融入了现代法国哲学。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辩证法”,他以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为主要理论背景,以极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阐述了黑格尔“主奴关系”中欲望、他人、承认、生命、斗争、死亡、劳动、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历史终结等重大论题,使主奴关系问题成为理解历史的一条主要线索。科耶夫的思想不仅对于理解20世纪法国思潮具有重要意义,对理解今日世界之现实以至于21世纪的世界图景,也极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胡建 《浙江学刊》2000,42(1):12-17
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导源于欧洲近代“个人主义”价值的合逻辑演变;黑格尔借助“主体即实体”的理路,将“个人主义”的学理基址——“主体性”——改造为“主体世界”思境,并据此设立了“国家整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质底是资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因此,我们今天考究黑格尔的价值旨趣,对于突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姓“资”姓“社”的传统价值禁区,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义 《社科纵横》2012,(2):99-100
现象学文艺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流派,米盖尔.杜夫海纳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夫海纳文艺思想,主要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等思想,同时吸收其他众多流派的思想精华,成为现象学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现象学是萨特和梅洛—庞蒂化的现象学,注重现象的显现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已知向未知的跳跃。在显现的过程中,主体完成了对客体的观照;在审美观照中,客体成为审美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超越了主—客的对立,使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成为可能。杜夫海纳的文艺思想颠覆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主客对立,在西方文论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炎冰 《阅江学刊》2012,4(5):14-23
黑格尔的国家观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学界对此争议纷呈、褒贬不一。黑格尔把国家问题置放在“客观精神”的叙事位置,说明国家作为伦理性精神实体不过是家庭、市民社会的自在自为的必然性结果。自由的定在是国家理念之本体,自由意志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其本真态与现实化,由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正义的内核。虽然黑格尔的国家观中不乏宣扬王权专制的成分,但透过文本显性语词的表层,个中渗含着民主意识和完政精神.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IR︸,、00伪乙,‘1 1 11,、︸月峙 ……11,乙,、︺44哲学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内涵《昭德新编》的人生哲学探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格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古代辩证法特征探要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体一主体观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的没落佛学: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变革社会的精神支柱 郑庆林周常生柒文华 张奎良 梁泉英 刘春建 陈振明 卞教 色吉星 魏义霞5‘45·166·13【文化与人】 殷商宗教观及其文化意义 守经与行权的智慧 —兼论“保守的国民性” 关于…  相似文献   

11.
<正> 80年代后期以来,哲学界日益重视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为纪念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1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树人著的《历史的哲学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焜焘著的《精神世界掠影》,有些学者还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或精神学的倡议。然而,完整、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13.
“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现象学, 而是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 ──《哲学笔记》第186页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黑格尔《逻辑学》的主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 93页)列宁在对《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14.
一、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含义与结构乔基姆·里特在《黑格尔与法国革命》一书中写到:“没有任何哲学象黑格尔哲学一样,其深层的动因表现为革命的哲学”。如果这句话不涉及表述的背景的话,可以作为眼下评述的根据。里特是把黑格尔思想解释为肯定法国革命哲学合理性思潮的大家。某些传记作家认为,图宾根神学院学生黑格尔,与谢林一起种上“自由树”,以表达他与革命的法国的观念生死与共的理想。哲学家黑格尔用哲学术语和问题表达了革命的经验和愿望。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02,29(5):53-59
价值问题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主客体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因为将人当做和对象一样的现成的存在者 ,将人和对象一同把握为实体 ,因而将人在价值问题上提出问题的优先性划归为对象世界的事实性的关系。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价值问题的提问是不妥当的 ,对价值问题的解答更是处在价值哲学的门槛之外。只有把价值如其所是地理解为精神现象 ,把价值哲学理解为精神现象学 ,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哲学的门径。价值哲学也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而是构成马克思整个思想得以理解的前提 ,因而价值现象学只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获得说明  相似文献   

16.
过程范畴与过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并认为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①由此,我们往往习惯于把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的主流哲学称之为“过程哲学”,而以“实体哲学”一词概括前此哲学的本质特征.以两个范畴标志两类哲学难免失之笼统.需要推敲给予明确的问题是:作为哲学范畴的过程应作何界说?以过程标志某一种哲学的根据是什么?与此相关相对的实体和实体哲学又当如何理解?实体哲学怎样过渡到过程哲学?弄清楚这些问题,也许会为当前的哲学论争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1):12-18
马尔库塞早年试图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尽管对此在存在的抽象性和孤立性的分析表明在当时他的"辩证现象学"就超越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但马尔库塞对恩格斯的误解表明他并没有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把马克思的方法置于近代以来的认识论语境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作为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扬弃,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六十至七十年代黑格尔学的特点之一是,作为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文献大大增加了。如果一个哲学家有关黑格尔哲学的概念没有超过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被认为是必要的和足够的材料范围,今天他恐怕就未必能够以专业的身份参加黑格尔学家的讨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诸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等经典著作已经被某些东西所取代。然而,文献的总量已经大大扩充,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有根据地评价黑格尔哲学的形成、变化和整体内容。以黑格尔在耶拿的创作时期(1801—  相似文献   

19.
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可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直接看到。不过,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这种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隐而不显的思想元素之一。马克思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鸠鲁主义。马克思走向经济学批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博士论文的思想延续。此外,伊壁鸠鲁主义中的"花园"式理想世界与内在自由思想,都可以侧面说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的某些特征。凡此种种,都值得关心古今之争的学者们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