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丹妮娅是印度现代作家普列姆昌德《戈丹》中的女主角,安楠达摩依是印度近代诗人与作家泰戈尔《戈拉》中的重要人物。①这两位作家分别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这两部作品则又分别是这两位作家的优秀代表作,这两个人物是这两部作品中最有光彩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母亲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印度的民族性格和印度妇女的优良品德。她们可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共写有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独特而高深的艺术造诣,使莫泊桑成为短篇艺术的奇才高手,被他同时代的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郎士推重为“短篇小说之王”。无独有偶,东方也有一位小说作家很与莫泊桑相似,他就是印度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普列姆昌德共写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并以他的实践把印地语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涉猎广泛。艺术表现多样,这使他在印度同样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莫泊桑和普列姆昌德分属西方近代和东方现代的作家,两人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条件都极不相同。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却极为相似。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多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他们同以短篇小说的创作给批判现实主义文库增添了瑰丽的珠宝,这使我们有兴趣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以两人短篇小说外在的相似性入手,探究其内在的相通与相异。  相似文献   

3.
作家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一体现在路遥作品中 ,鲜明的思想倾向之一是对农村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对农村的无限热爱 ,这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的共性。贾平凹曾这样说过 :“知青受了一点苦 ,所以写了很多小说 ;农民受了很多苦 ,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路遥也不例外 ,他的作品中的浓郁的…  相似文献   

4.
小说吸收、汲取戏剧养料之后,更能引人入胜。普列姆昌德就是娴熟地运用戏剧技巧于其短篇小说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善于通过场景描绘和情节安排来营造氛围,极富戏剧性,在印度同时代作家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贺享雍.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当代四川乡土小说作家。他扎根乡土、坚守乡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代农村发展变革和农民生存状态的乡土小说。本文试从山水咏叹调、农村变革的歌赞与审视、人性之“神”与人性之“魔”这三含方面来解读贺享雍的长篇乡土小说书写。  相似文献   

6.
丁正泉是近年来我省出现的长于描写“农民问题”的作家。这位一九四五年出身在苏北大丰县的农民后代,“朴实、机敏,带一点农民式的诙谐。”(黄毓璜《向深处掘进》)从一九七九年至今,他创作的“农民小说”达三十余篇(另外还有一部同样是反映农民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哑姑》)。其中《拣豆》、《王菊花》分别获《雨花》、小说奖、《青春》文学奖。在笔者与丁正泉的一次交谈中,他强调自己深深赞同苏联当代作家舒克申的观点:“道德”就是“彻底的真实”。“这就是勇敢、诚实”,“这意味着要忧人民之所忧,  相似文献   

7.
描写农民生活及其命运,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鲁迅就是我国一位自觉地将表现农民生活和命运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伟大作家。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深刻提出了彻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的小说《祝福》、《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高度,为我国农村题材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之而来的是“乡土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正> 李准是个多产的作家,他写过小说、电影、话剧、曲艺、报告文学、歌词。但是,奠定他作家的创作道路,为他赢得声誉和读者的喜爱的,当首推小说。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发表了《不能走那条路》、《孟广泰老头》、《冰化雪消》、《李双双小传》等五十余篇小说,为我们勾勒了生动、鲜明的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图卷。他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他最熟悉的农村生活。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歌手,是广大农民兄弟自己的“土作家”。虽然,绚丽多姿、色彩丰富的农村生活的土壤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在生活的发展中捕捉新的题材、新的人物,讴歌新的生活、新的思想,但是,李准的小说,却能独具风采,别有馨香,给读者以新的感受。李准同志搞创作,从不满足,从不走捷径,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刻苦地创造、艰辛地攀登。  相似文献   

9.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25年出版的《舞台》,在他创作的全部长篇小说中,是最长的一部,也是颇有代表性的一部。一虽然有些论者认为,这部作品还比不上《博爱新村》(或译《仁爱道院》),但也有些论者认为,其价值和地位,仅次于他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戈丹》。1980年,庄重同志翻译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农民》的作者符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波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农民》是他的代表作,被称为“土地的史诗”。在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沙俄主宰下的波兰王国农村,广大农民仍然依附于土地,土地仍然主宰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在土地问题上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农民》这部小说就是以土地问题为画布描绘了当时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农村生活广阔的图景。 小说分《秋》、《冬》、《春》、《夏》四卷。作者以生动细致的笔调,从描绘列普卡村丰富多采的秋色开始,展现了波兰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斗争。故事主要是以列普卡村首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同志曾说:“曹禹同志是有勇气的作家,是有自信心的作家。”“在创作上,他从来不满足旧作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原野》都是作家积极探索的产儿,表现了作家敢于探索自己未曾探索过的新课题的勇气”。曹禹自己也说:“《原野》写的是又一条路子”。作家的视野已从都市扩大到农村;从权贵者、知识分子,市民投向了农民。当时曹禹所面临的农村的历史状况是:“五四运动和新的思想还没有开始,共产党还未成立。在农村里,谁有枪,谁就是霸王。农民处在一种万分黑暗、痛苦、想反抗,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状况中”。由此可见,作家所要探索的是农民的生活地位和命  相似文献   

12.
出现在三十年代文坛上的以《春蚕》为代表的“丰灾”小说,在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中,是独树一帜的。茅盾首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丰收成灾”带给农民的贫困与哀愁,造成时代的动乱与苦痛,开了“丰灾”小说之先河,写出了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那样独具风格的作品,其中尤以《春蚕》成就最为突出,震动了中外文坛,赢得了读者的好评。日益深重的农村破产,“丰收成灾”的  相似文献   

13.
一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评述了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许杰的小说创作,认为他“是个生产丰富的作家”,“他的农村生活的作品几乎全是客观的写实主义的,而他的都市中流浪青年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主义”的破产 ;题材空前广泛、多样 ;质朴风格中灌注着激情 ;思想的深刻性有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虽然分别是印度和中国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作家,且从目前所得资料看,这两位作家彼此之间也没有直接发生过影响,但由于时代、社会以及作家个人的原因,他们二人却有许多相似相近之处(当然,也有不少相异之点),具有相当多的可比性。将这两位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一代小说巨擘作一比较研究,不仅可加深我们对这两位小说大师创作的深刻理解,还可从中探寻出文艺创作的一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16.
<正> 普列姆昌德是现代印度最伟大的作家,印度印地语文学界的“小说之王”,印度进步文学的创始者。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包括两部未完成的作品在内),三百来个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电影脚本、散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创作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前辈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上半叶印度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它们表达了作者对内外统治者强暴的愤怒,对封建恶行败德的谴责,对劳苦人民大众的深厚同情。它们具有着深刻的人民性,闪耀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奏出了当时时代印  相似文献   

17.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8.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19.
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作家群(或者一位作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倾向的标准。民国初年出现在文坛上的鸳鸯蝴蝶——礼拜六小说在文学史上往往是作为新文学的批判对象一笔带过,这一流派的小说价值取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小说价值取向?这样的小说价值取向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似乎都在这“一笔”之中简单化了。作为本世纪初的第一次小说创作高潮,作为本世纪小说创作的起步,研究的简单化显然是和它的重要性不相称的,也势必影响对该流派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笔者展开了自己的思路。一、消遣趣味中的“警世觉民”严格地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并不是一个有明确纲领与严密组织的团体,而是指民国初年以《礼拜六》、《游戏杂志》、《眉语》、《小说月报》、《小说画报》、《小说新报》、《红杂志》等刊物为阵地的文人们。他们的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大体一致,即:消遣趣味中的“警世觉民”。在刊物的发刊词上,他们既宣扬“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的游戏和消遣,也强调“虽曰游戏文章,然谲谏微讽,潜移默化于消闲之余,亦未始无感化之功也”,“国旗五色,首冠以红,斯《红杂志》,将以鼓吹文化,发扬国光也”,而且还提醒读者:“纵豆棚瓜架,小儿女闲话之资,实警世觉民,有心人寄情之作也。”有时还很自豪地说:“预此虽名属游戏,岂得以游戏目之哉,且今日之所谓游戏文字,他日进为规人之必要,亦未可知也。”文学即应有趣味,应是  相似文献   

20.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