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来领导,苏维埃政权只有在中国革命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才可以建立。共产国际认为蒋、汪叛变促进了中国革命向苏维埃阶段发展,但依然希望国民党左派复兴中国革命而暂缓推行苏维埃运动。在复兴国民党的计划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最终提出在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2.
1927年9月至1937年9月是中共开展苏维埃运动时期,1930年1月至1934年10月是中央苏区创建的辉煌时期。在中央苏区的创建过程中,共产国际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是中央苏区创建的重要理论根据;共产国际"农村中心"策略,是中央苏区创建的重要政策支持;共产国际采取的相关举措,是中央苏区创建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共产国际指示和决策的"左"倾、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也给中央苏区的创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历史地、科学地评价共产国际在中央苏区创建过程中的功过是非,对正确评价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及其领导人不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强行照搬俄国革命苏维埃模式指导中国革命导致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挫折;毛泽东则力求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拓农村苏维埃革命道路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曾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政权模式、土地政策和党内斗争方面,共产国际套用苏俄经验,使得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屡屡陷入困境,最终无法立足苏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探索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理论"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1922年到1927年,中共领导人在共产国际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进行,第一步革命成功后必须立即转入第二步革命,且可能实现两步革命和平转变的认识。同时,他们也大体指出了实现两步革命直接转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进行了探讨和指导.在大革命高潮和大革命紧急时期的1926、1927年两年中,却出现了几番有关政权性质解释的反复,从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的肯定,到过渡政权的认定,再到建立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指示.这种反复,既折射出当时背景之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党内的斗争,也反映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的对策,指出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时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对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共产国际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8.
汉娜·阿伦特的俄国革命观集中体现在她的《论革命》一书中,她认为在暴动、恐怖、历史必然性和绝对主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电气化加苏维埃”的特殊方式,导致了革命的悲剧性结局.而党派之争成就了一党专政,布尔什维克党扭曲了革命的苏维埃制度,最终“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9.
共产国际在成立初期对于东方革命的总体构想,学界通常以"东方战略"名之。这个说法流行虽广,却有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之嫌。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的设想是从世界革命总体布局出发的。直到1920年,列宁和共产国际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意义上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尽管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对东方革命的前景作出了超越阶段的乐观估计,但仍然是以欧洲革命胜利为前提的。直到共产国际四大,随着欧洲革命陷入低潮,东方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才变得突出,但却脱离了原来世界革命理论的框架,这是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一系列错误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三次伟大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考察,“三次伟大革命”有其必然的关联性,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从时代背景、革命的对象和方式以及革命的成果和历史进步性看,“三次伟大革命”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每一次革命都给中国带来了变化并不断地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三次伟大革命”的共同性特征.“三次伟大革命”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