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儒家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资源。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及笃行精神,而数字化所具有的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的四个强力特质恰与儒家人文传统相契合。在数字化时代,要拓展儒家人文精神,必须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吸收“忠恕之道”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把慎独作为数字化人文精神建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冯天瑜本文对近十年来理论界所关注的人文精神问题作了较为集中的讨论。文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文精神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分析比较了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以强调社会人格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产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不仅引发中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省,由此启动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数字化导致全球人文精神一元化、人的新的异化、中国地区间人文精神的分层及基本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因此,重建与扩展中国的人文精神必须要确立超越性扩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提高数字化边缘地区的网络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秉承儒家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视域与语境必然要发生转换,但人文精神的底蕴仍然表现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数字技术被奉为青臬的数字化时代,非常有必要肯定"人文取向"对"数字化生存"的意义.只有达到"道"与"技"的完善结合,人类才能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数字化"为技术与人文的合流构筑了非同寻常的新平台,或许可以超越仅从技术维度去界定"数字化"的局限,而期待一个技术逻辑和人文逻辑相耦合的"数字人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秦文 《理论界》2010,(9):124-125
陈黻宸的史学思想包括历史是一门科学、史学为万科之首;历史随时代不同,人们对其认识也会随之改变,撰写历史必须与时代相联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世界,是民众,因此历史是公史而非私史;强调恢复史权,主张史家独权作史,反对监修。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的人文反思与人文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是数学上的一次革命,给人类以太多的反思。数字化技术为人的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但同时又存在着人文精神衰变的悖论。数字化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数字化缺乏人文的理解与追求,若以价值理性校正工具理性,在人文的视野中人类将构建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hmanism)的内涵,随时代和国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在西方,它源自古希腊文明,指自由人的博雅气质与理性精神;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它是一个与神学对立的概念,强调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观念;进入工业革命后的科学主义时代,它又是作为与拜物主义、技术至上论的对立面,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化命名的时代特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在思想领域里规定了哲学认识论的历史走向。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实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认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将从现实性向虚拟性拓展。由于这种拓展的基本特征在于强化认识过程的技术建构意义,揭示技术对真理的解蔽作用,因而数字化时代认识论走向的本质是技术论转向。  相似文献   

9.
形似而神异: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3,(1):146-149
一、概论由于民族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和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迥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而言之 ,中西人文精神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 )都以人为指向尺度 ;(2 )都体现出对反人性的批判意识。不同之处表现在 :(1 )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不同 ;(2 )虽都注重对人的关怀 ,但西方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个体的人 ,而中国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群体的人 ;(3)虽都有批判意识 ,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 ,它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口…  相似文献   

10.
戴震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从自然宇宙观派生的人学本体论作为逻辑起点,以实现人人各达其情各遂其欲的社会理想为归宿,是个颇为典型的近代人文主义的哲学体系,它代表了18世纪的中国哲人在追求真善美的诸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洋溢着近代式的人文精神。这一体现着近代人文精神的哲学体系,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人文精神,仍富有多方面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体现。但是,由于人类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历史地看,人文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