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最为激进,其核心论点是重视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贬抑其后期的《资本论》,并最终使反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所规划的一项现实运动过程倒退为某种纯粹的乌托邦想象。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无疑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持续反思却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在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马尔库塞的解读作出必要的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媒介,揭示批判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生产逻辑。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思想旨在阐释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安渡危机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奈格里以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为依托,用“非物质劳动”揭示资本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新控制,揭示资本增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才能回应非物质劳动的问题与挑战,对非物质劳动的理论进行现实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仍具有解释世界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5.
异化理论是许多西方思想家认识社会的重要武器,以"异化劳动"为基点,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开拓了其后来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异化"分析的理路继续前进,从多层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文化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文化根源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层面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严厉批判实质上就包含着一种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8.
焦佩锋 《理论界》2009,(10):98-99
<巴黎手稿>表现出马克思为创立新的世界观而开始将各种材料加以汇聚,其中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论述占据了文章很大篇幅.马克思指出,无论是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乃至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这些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无一例外地漠视了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本质性说明,他们无视"异化劳动"这个严峻的现实,只是满足于抽象的经济学规律.马克思批判的超越了他们的理论,最终提出了扬弃异化劳动,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9.
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革命”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技术与垄断而导致的“消极革命”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反而帮助资本主义开辟新的利润空间、调整内在结构、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对一般商品流通、交换、消费过程中人际关系物化和人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现象的批判,没有挖掘数字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异化劳动问题。借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理论工具,可以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的三部曲:一是在表面上形式平等的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内容颠倒地呈现为物化劳动成果的形式,其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和数字化;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技术与固定资本即物化劳动成果的从属,表现为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对人的实质吸纳;三是劳动结果被掠夺进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其表现为平台对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频谱的占有,并凭借这一占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及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进而分析、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在劳动中蕴涵着自由活动和强迫劳动两种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也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内在生命本质的丧失,一是劳动者获得全面解放的可能。共产主义正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理想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1.
刘英侠 《理论界》2012,(6):9-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从异化劳动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著作,他从资本主义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社会劳动异化的四种类型:即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些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正确解释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其中的异化概念进行现代化批判运用也是吾辈之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通过批判地修正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并把它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通过艺术审美来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他的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内在地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非人性质的伦理批判,其目的在于捍卫人类个体的自由、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于桂凤 《理论界》2020,(1):37-42
当代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哈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版本之一。基于对现代社会时间结构变化趋势与特征的分析,罗萨提出社会加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质。社会加速可以划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三种形式,其推动机制包括:社会动力是竞争,文化动力是"永恒的应许"和加速循环。社会加速已经成为晚期现代社会一种新的集权主义,不仅违背了现代性的自主性承诺,而且造成了新的异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罗萨虽然把异化概念重新引入社会批判理论,但其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对新异化形式的归纳及批判,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这说明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其他批判理论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完成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社会转型的历史境遇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概念的时效性和解释力提出质疑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能仍停留在生产逻辑的水平,因此,走出生产逻辑进入消费逻辑才能探索出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范式.实际上鲍德里亚激进批判的哲学后果一方面隐含着对革命和解放的绝望,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因素——历史辩证法的彻底遗忘.  相似文献   

16.
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制高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来源于黑格尔又超越了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劳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是自由的真正“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劳动.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把劳动概念注入人本主义逻辑,通过对劳动异化和资本的批判,从而实现了精神劳动向现实劳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7):19-25
自由是人的最高理念,更是人的生存状态。自由不是价值,而是价值的前提。马克思的自由是劳动的自由,马克思批判资本的自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自由,而颂扬的是劳动的自由,马克思肯定劳动的积极性,批判劳动的消极性,主张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的统一,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自由,劳动也必须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存在自由,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是能力自由和权利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刚 《东岳论丛》2005,26(1):61-67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阐述和剖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并指明实现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异化劳动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为此,全面认识和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前我国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深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认知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价值生产在认知资本主义时期超越了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厂的时空限制,导致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以及生产领域和再生产领域之间边界的崩溃,从而产生了价值衡量的“标准之外”和“超越标准”领域。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解读和认知商品的价值规定分析可以发现,认知主义者所宣称的价值规律危机之所以不成立,一方面源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关概念范畴的曲解,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否定所导致的对劳动与知识辩证法的遮蔽。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仍是适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