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墨学与儒学曾并称于世,但后来却命运迥异,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墨学中的思想,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认知,尤其对墨学理论"大道",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的理解,更是出现了几大派观点.但综合研究分析墨子的生平资料及《墨子》一书就会发现,墨子不是在用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来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依现实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学说.可以说,墨学"大道"即在于"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墨子常提的"义".而"义"又等同于"利",这"利",依胡适的观点,不是物利,是在人生行为方面.人生行为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利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能被实际应用的"利"才是墨子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利".所以,研究墨子的思想,就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把墨子"十论"静态化来比附现实,并在此种意义上来评说墨学.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的墨学研究以墨子"非命论"为核心内容,探讨了墨家思想的宗教性特点,分析了儒墨相争的原因和实质,考证了墨学源流及墨子其人其书。他的研究对同时期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之墨学研究,既秉承科学的真理观,也富有民族主义情结,极具批判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努力重新评价传统的表现,有着与"五四"运动一样的关怀。他运用比较学、统计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史料,进行合理的哲学思辨,为墨学研究乃至先秦思想史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孔、墨同出一源,墨子有取于孔,这是史实。但衰微灭亡的墨学在封建历代王朝的禁锢下,仍然发挥着影响作用,致力复古的韩愈在其精神世界中表现出的“儒墨互用”思想的一面,深刻说明了墨家学派在从“显学”转入地下,存于民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墨学研究尚说不上繁荣深入,七十年代末以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91年止,已发表墨学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近20部,学术界对某些墨学问题已达成共识,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墨子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伦理思想造方面就建国后墨子思想研究作一述评。另有墨子科学与逻辑思想,因其在思想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其研究情况将另立专章述评之,不在此文范围。本文重在介绍,略作评议,意在对建国以后的墨子思想研究作一清理,以期有利于墨学研究的深入。就墨子思想核心问题,历…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争是先秦以来中国哲学的重要时代命题,儒墨对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儒者喻义不喻利。作为墨学开创者,墨子明确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墨子倡导追求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在义利观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探究墨子的义利观,无疑会有益于对墨学义利观的深入研究,同时对于...  相似文献   

6.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 ,2 0世纪 2 0年代可以视作梁启超墨学研究的纯学术阶段 ,这一阶段的墨学著作 (《墨经校释》与《墨子学案》)已不同于此前有关墨学论著的政治宣传、思想启蒙性质 ,而表现了较多的学术涵养。必须重视梁启超墨学研究的这一阶段 ,才能对梁启超治墨的学术贡献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墨学的内在矛盾及“天志”“明鬼”论的价值赵吉惠墨学由于主张“兼爱”、“非攻”,反对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长期不被重视。直至清朝末年孙诒让作《墨子间诂》,《墨子》书才在社会上流传起来。在近现代,由于研究方法走向多元,文化观念不断革新,有一部分学者开始重...  相似文献   

9.
薛金东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41-42,79
针对墨子出身的探究和考证,众说纷纭,但基于现存资料和“墨”引申而形成的主流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尚有很多存疑之处。通过对墨子“贱人”鄙人”说法的考证、其平民身份的剖析以及墨子思想中人民性由来的分析,进一步驳斥由“墨”而推断其出身低微等观点和主张,论证墨子的手工业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墨学名号的涵义所在,并综合墨子师徒之间关系的表现,进一步推断墨家学派为殷后人之贵族集团,而墨子则极有可能为首任巨子。至于墨子贵族身份为何没有明朗化,或许正昭示出他思想和行动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儒墨两家学说的关系,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两家“相近相用”以唐朝韩愈的议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为孔墨”为代表,后人因袭韩愈此种观点者甚多,至今仍有影响。另一种认为,墨家从儒家旁逸斜出,走上与儒学相异相对的道路,与孔子代表贵族士大夫阶层不同,墨子是代表小生产阶级的思想家。本文拟通过孔墨学说相对相异的比较,对“相用相近”的观点加以驳议。  相似文献   

11.
墨辯大取篇在墨家文献中是编定較晚、成书較后的篇章。它辞約义丰,包罗宏富,对墨家学說多所发展,且又包含許多辯难,故虽文多譌脫錯簡,却一直为許多研究墨学的学者所重視。如曹耀湘在《墨子箋》一书中說,它是“墨学指归所在”。張之銳的《大取篇释义》則认为“墨家兼爱学說得以成为一家学說,尽在此篇”。張純一在《墨子集解》中认为它“极似全书之括論”。这些評述,是否得当,可以研究;但从逻輯方面考察,則它确实从实际的政治、伦理思想斗爭中,从反对詭辯  相似文献   

12.
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涉及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形式逻辑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墨学中的辩论技巧、实践方法、科学实验、创新精神等与近代科学相似的地方,随着墨学的衰微而被忽略了,其衰微原因与儒墨之争、墨家的内部结构组织以及墨家思想自身的缺陷有直接的关系。墨子所创造采用的教学法和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的地方可以借鉴,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墨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即清初低沉期、乾嘉复兴期、清末高潮期。低沉期的九十二年间仅出现三种墨学整理著作。复兴期的八十五年间 ,墨学刊本、校注本、札记等出现了十五种 ,此期墨学研究的兴盛 ,主要在于《墨子》文本的整理 ,它与整个乾嘉时期以校注、考据为代表的学术繁荣是相一致的。高潮期的九十一年间产生了墨学整理、研究著作四十四种 ,成果最著者是墨家社会政治学说的研究 ,这与过去的义理之学的研究传统有关系 ,可以使那些训练有素的今文学家们 ,不太费力地结合西方近代研究方法 ,对《墨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 ,从而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从清代墨家思想学说的过程中 ,最可看出中国知识士子那一贯的传统心态。正是一种忧患意识 ,导致了墨学研究的昌盛 ,推动了墨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忠臣”一词,最初出现于《墨子》,法家对之做了规定性解释,秦朝付之实践,结果失败。汉水秦制,继续实践法家“君臣之术”,造成西汉君臣关系高度紧张。两汉统治者和儒家今文学派试图把法家的“忠节”概念纳入儒家的“气节”范畴,但在理论上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直至宋儒才予解决。它在政治实践上的反映就是,从西汉至五代,中央政权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权臣纂立;而宋以后,这种现象再不出现。“忠节”是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从秦汉至五代,士大夫对君臣关系和忠节的认识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的观点──“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而不是宋儒的忠节观──“死事一主”。因此,对忠节进行历史的考察必须走出宋儒对“忠节”认知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墨子社会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墨子有关政治、经济以及人际关系等三方面的论述出发 ,对墨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和系统分析 ,并就其中的疑点和矛盾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认为 ,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学的衰落 ,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即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因此 ,尽管墨子对于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无情的 ,他力图改造现实、重塑理想社会的愿望也是美好的 ,但却始终无法实现。墨子社会学说的悲剧性命运是早已注定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比较复杂,深刻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家大异其趣。民国新儒家主要从西方科技、逻辑学、实验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墨学看作中国文化中最具西方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墨不如儒,认为墨学的缺陷与西方文化相同,从而对墨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像肯定西方文化那样,认为墨学有一定价值,主张以儒为主融墨。另外,民国新儒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对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救世牺牲精神进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必须全面揭示哲学本身的应有价值。从理性上分析,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哲学专以“探索最根本的问题为能事”,追求的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反映的是人们从总体上思考宇宙、人生、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以便更自由地生存、发展这一最大要求和最美好的愿望,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大睿大智;二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部分,体现了它们的灵魂、本质或核心;三是哲学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本性。哲学总是从暂存性和否定性的方面去把握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存在,总是从前进性和发展性的角度去干预或推动世界的变革,它不固守传统,也不屈从权威,而是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进行永不停止地追求、探索。因此,真正的哲学是创造哲学,是智慧之光,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的价值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墨子生活在“天下祸纂怨恨”四起的春秋战国之交,他企图利用“天道福善祸谣”的传统观念,假“天之威”,以推行其中央集权的仁政理想。但因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虽“非儒”而“仍称于孔子”,并且肯定孔子之学“是亦当而不可易者”。因此,墨学与儒学之间的媾通亦必然可见。  相似文献   

19.
墨子“兼爱”伦理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人类整体之爱、无差别之爱,具体表现为一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而这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分别通过“爱人如己”的人际伦理原则和“非攻”的社会政治伦理原则得到鲜明表达。“兼爱”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