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遗产、文化人才、戏剧、工艺品、对台和对外文化交流来看、福建是文化资源大省。但由于尚缺乏合力、投入和人才,缺乏整合、创新和活力,福建还不是文化强省。应在抓共识聚合力、抓引导增投入、抓培养善激励、抓传承促创新、抓整合创品牌、抓改革激活力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促进福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提出要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必然促进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和高校档案文化的发展.高校档案机构,作为文化发展的传承、文化产品的承载、文化信息传播的文化事业单位,在建设文化大省中,也可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的作用,为建设文化大省添砖加瓦.所以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与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只有加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名人如群星璀璨,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然而,未能把自己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跨入文化强省之列。本文分析了制约河北文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振兴河北出版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1,22(2):71-74
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是在山东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地域性的文化形象 ,主要是一个大众文化生态问题。通过优化大众文化生态来提高公众素质 ,创造文化氛围 ,改善社会风气 ,就能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同时 ,借助齐鲁文化形象来增强山东的精神魅力 ,非常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开拓省外市场。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即充分利用文化市场的智力资源开发功能 ,来加快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强省"理念的提出,不仅是适应福建新一轮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为文化建设确立新目标、新思路。文章在概述《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强省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加快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刊首语     
《理论界》2002,(1)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紧紧围绕实现辽宁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这篇文章,对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实施文化强省的战略,首先要认清山西历史文化现状,并从时代的角度认识晋文化,不断继承晋文化的合理内核,挖掘晋文化启示新时代的新内涵、新精神、新价值,整合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和打造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中心是山西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抑或也可以说是经济大省,但尚不是一个经济强省。曾几何时,河北人常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济基础雄厚牢固、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而傲视诸如山东、河南等周边省份;现如今,海尔集团从山东走向了世界,而“环宇”电视则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春都”火腿摆上了河北人的餐桌,有谁知道“双鸽”飞向了何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河北的“年报”却每每总能给人带来利好消息。当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时,河北人民寄予了许多美好的希冀。为此,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河北家底知多少”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河南同全国许多省份一样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有必要厘清文化强省的内涵并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就文化强省的内涵而言,应包括公民素质的能动力、公共文化的辐射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先进文化的创新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区域文化的传承力、文化市场的扩张力、文化人才的创造力等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就文化强省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而言,应兼顾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前瞻性、可比性等方面.同时,还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构建文化强省建设指标评价计算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与促进中原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存心 《兰州学刊》2008,(12):165-16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春光 《理论界》2013,(4):56-58
本文阐述了"文化强省"概念的内涵界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意义。在参考和借鉴我国其他省份建设"文化强省"经验的同时,对辽宁省当前文化强省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应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把增强 《河北学刊》2013,33(1):202-205
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建设文化强省的先天优势。然而,在河北省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却并不多见,除了少数传承已久的精品资源妇孺皆知外,多数仍处于少人问津的状态,这与河北文化强省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并已成为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瓶颈,因此急需开发。在具体开发中,无论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媒体,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勇于挑起宣传与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4.
《学术探索》2012,(1):1-F0002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省财政厅、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云南大学等单位组织编辑出版的大型哲学社会科学系列丛书——《云南文库》。文库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由《云南  相似文献   

15.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视阈下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山东省近来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作出的重大部署。建设文化强省,必然要不断重视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山东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视阈下,要历史、辩证地审视山东传统农村文化,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文化强省:内涵、逻辑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十二五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全国各省区发展规划中凸显的重大战略之一。建设文化强省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富含理论考察与学理研究的意义。这里至少有如下学术命题需要研究:文化强省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强省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如何评估文化强省?基于我国人均GDP达到3500—4000美元即由欠发达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背景下需求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征,就当下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省区层次建设文化强省的概念的内涵、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给出自己的观点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自2004年徐光春同志提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以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文化政策环境日益优化,为实现我省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看到文化强省建设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文化产业体系三者相统一的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省财政厅与省委讲师团组成课题组,就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扶持政策进行调研,并根据《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若干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东要建设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和文化大省,而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城乡发展不协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县域科技提高广东县域经济实力及工业化水平、补足发展后劲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是青海建设文化名省的必然选择;阐释了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以及建设区域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分析了青海打造文化品牌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对打造以"大美青海"整体形象品牌为统领、以昆仑文化主体品牌为重点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