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中的目的范畴内在隐含着因果性,同因果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主观倾向性,含有预期性及能动性;而因果范畴表现为客观倾向性,不含有预期性及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一、系统论深化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迄今我们在哲学教材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范畴的表述形式基本上是50年代以来从苏联沿袭的蓝本,最近的一些哲学书的表述,加进了一些新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仍旧是大同小异。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概括起来可表述如下:在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组成特定的社会有机整体。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可概括表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但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中外各种目的理论各有不足: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以个人同国家的紧张对立为基础,割裂了程序与实体间的联系;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无论对立或统一,都不能成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双重目的论实行了逻辑上有矛盾的二元并立;消解冲突说没有独立的品格.各种目的理论都有工具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中“文”及其相关诸范畴史论陈彦烽,李畅友“文”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应用极广的范畴,同时还有一组与之相近的范畴(如:言、辞)和相对的范畴(如:情、志、意、质、道、理)。这套以“文”为核心的范畴体系在古代文论中主要用来表述关于文学形式和内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5.
汉字运用对语言形式、理论思考及其表述的影响深刻,令古代范畴的创设运用拥有独到之优长。刘勰以文论范畴系列的创用成就了《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的经典理论建构,令若干基础性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证达于至境,令古今中外学者叹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对范畴的界说,基本上都采用了描述的方式.这是由于以儒道为主流的先秦哲学思想认为,具体现象背后抽象的本质不可能直接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述.于是,就对各种抽象的哲学范畴通过以感性的"象"来描述从而对其加以界说.而初期文论的范畴就源于哲学,这样也就造就了文论范畴的描述性界说范式.而这种范式一旦形成,由于形式本身发展的独立性,也就把后来文论范畴的界说方式规定成了这种描述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语言为载体、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活动,它以美为对象、内容、形式和最终目的。本文从文学的对象的美、内容的美、形式的美、目的的美四个方面讨论了文学是美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人性公式,即要把自己和他人人格中的人性用作目的而不能仅仅用作手段,是定言命令的基本表述形式,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康德首先确立了理性存在者自身就是客观目的这一前提,并对此加以推广,从而说明了人性公式的普遍有效性。“人格中的人性”是人性公式中最基本的概念,指的是理性存在者设立道德目的的能力,这表明公式的基本义理在于尊重道德主体的自主性。以人性公式作为道德推理的大前提,可以推导出包括保存和发展自身、促进他人幸福等各类基本的道德义务,这充分体现了人性公式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经典学术著作的表述结构考察自然科学研究学术著作的科学信息构形模板(SICT)的形式,归纳出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PSSE)的科学理论著述文体(STWS)结构框架和SICT论证框架结构(ASF)。文章认为,SICT为科学研究成果报告提供了一种规范;科学理论著述文体(STWS)是SICT中的表述结构(Ps)和表述形式(PF)在联立基础上的外化形式;SICT的外化以PSSE为其规范;基于SICT,STWS的物化形式是SRSW;SICT为科学研究学术著作(SRSW)提供了论证规范和形式结构,ASF为SRSW的阐释论述提供了基准框架。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流行语中的"N"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 ,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培养目标 ,而对培养目标的规定又展开为具体的目标模式。在革命战争年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者 ,其具体模式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为代表 ;建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具体模式以毛泽东关于“两有”的表述为代表 ;在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标模式是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这一目标模式的成熟形态具有全面性、重点性、层次性和总体性特点。江泽民在新形势下丰富发展了这一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从功能主义理论--目的论出发,认为应采用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中心来实现目的语读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文章以<杭州>一书为样本,从朝代纪年、历史人物、专有名词和古典诗词等几方面,对该书英译文本的汉译英作了具体分析和评判;并探讨了采用目的语为导向翻译策略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需要、目的、理想 ,是表述人的本质的概念。需要是人对于外界环境和条件的依赖性 ,最关键的是要区分目的性需要和手段性需要 ;目的是主体行为指向的内在根据 ,它由被意识到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的可能性构成 ,目的和手段很容易混淆 ,它们区分的合理性取决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合理设想 ,它是对目的的扬弃和超越 ,它既是终极关怀的体现也是现实关怀的体现 ,理想的冲突只会导致理想的更新 ,而不会彻底消解理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国以来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两个"必须"时期及现阶段四个不同时期关于教育目的不同表述的分析,透视了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基于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一些缺失,本文强调制定教育目的要关注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的价值、应体现开放和民主的精神、提升人的自身价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把追求金钱、享乐、权力作为人生的目的 ,是错误的人生追求。利己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目的的核心。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由“为自己”到“为人民”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生目的的革命变革。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无产阶级人生目的作了精辟表述。通过学习和践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生目的的论述 ,必然会破除种种错误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美学范畴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荒诞.荒诞审美范畴在自身的逻辑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并经由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最后上升为审美范畴.荒诞的审美范畴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特性,一方面非理性的内容,表现出的以恶心、孤独、焦虑为核心的现代情感构成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其以反形式、反美学、反艺术的现代审美特性丰富了荒诞范畴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的确立,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范围予以限定:当非法占有目的以隐形之形式出现时,具体应采用左顾右盼法、体系考察法、自我审视法进行判断,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予以限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绝大多数制定法设置了立法目的条款,但目前已制定的12部单行税收实体法中仅有两部设置了立法目的条款。立法目的旨在声明一部法律的精神内核,同时也作为基石范畴统摄整部法律。税法目的在立法上的罅漏应为立法者有意为之之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尚欠缺提炼目的的制度基础、本土经验与理论共识,另一方面是留待制定《税法总则》或《税法典》时作出。税法目的的提炼既是《税法总则》或《税法典》制定中的必备要素,又是税法理论体系完善的观念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法益、功能与规范三条路径入手,经由"经济宪法—税法总则—单行实体税法"的双向互动路径,可以提出"一元多层次税法立法目的体系"的建构设想,一元即以纳税人权益为核心,多层次即以财政目的、经济目的、社会目的为基础的开放性目的体系。依照一元多层次的税法目的,税法学应当迈向宪治主义,实现纳税人与政府的共治。  相似文献   

19.
比特产品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换回一定量的交换价值,使比特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但在比特产品的某些交换范畴内,出现了回归原始社会的产品交换特征,其交换的目的并不是想获取一般等价物,而是想通过当次交换满足当前的个人情感需求,与商品交换有本质区别,这使得用传统交换形式的概念和商品交换范畴内的价值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时出现了局限。为研究这种交换形式的特征和价值交换的情况,首先通过与其他类型的交换形式作对比,定义比特产品的非商品交换形式;其次具体分析这一交换形式在交换行为流程上与商品交换的区别;最后以交换价值为核心,对比特产品非商品交换过程进行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先秦名学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十九世纪晚期始 ,我们已习惯将先秦的名学视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在讨论先秦儒家的正名思想和墨家的名辩思想时 ,也总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思想去附会。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背景 ,本文试从思维的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将中国先秦名学的有关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作一比较研究 ,以期呈现出两者迥异的思维方式 ,由此质疑“‘名’是‘范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