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结合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评测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外开放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大协同发展区可以以特区外贸体系创新来带动科技创新和全区外贸发展;人力资本水平、高新技术发展情况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值最高,因此合理和充分配置协同发展区人力资本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产业结构仅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中有着显著相关性,在闽西南以及整体协同中并不呈显著相关性,两大协同发展区应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科技的创新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应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走绿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应当打造地方特色的“山海工程”,构建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2.
结合闽南湾区经济背景,通过评测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重点分析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评价山区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从静态来看,经济发展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还未达到DEA有效,而且不同城市之间的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从动态来看,经济发展动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趋势.分析发现,技术效率提升是经济发展的主因,湾区城市与山区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正逐步减少.因此,闽西南协同区应积极整合湾区资源,推动厦漳泉同城化;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加大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3.
结合闽南湾区经济背景,通过评测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闽西南五市的经济发展效率,重点分析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评价山区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从静态来看,经济发展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还未达到DEA有效,而且不同城市之间的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从动态来看,经济发展动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趋势.分析发现,技术效率提升是经济发展的主因,湾区城市与山区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正逐步减少.因此,闽西南协同区应积极整合湾区资源,推动厦漳泉同城化;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加大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化配置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DEA模型评价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各省份2017年的产出不足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三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协同变动,东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协同变动;纯技术效率对总体技术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为提升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应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从中观层面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从微观层面优化高校内部分配。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深入研究其运行规律对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可以被定性划分为磨合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创新氛围与规制是两组最能体现各阶段差异的特征变量;同时,资源要素完备度、知识共享与流动、制度规范性是影响各阶段演化的关键要素。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具有显著协同特征,“政产学研”协同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思路。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协同投入—合作建设—联合效益”理论模型,通过熵值法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1年广东省21城市进行综合测度。采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四种类型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领头区域、高水平区域、中等水平区域和较低水平区域,考察区域内部联系度、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创新协同网络初步形成,经济水平和成果转化是关键因素;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逐年提升、内部差距缩小,但整体联系度较低、边缘子区域较多,目前已形成“两领先—多中间—多落后”格局。在此基础上,必须优先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发挥领头区域效应,为推动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军的进程中,航空航天工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国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如何进一步优化航空航天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目前,中国航空航天科技资源区域配置效率不均衡现象明显,应深入挖掘科技资源配置潜力,注重科技投入的长期效果,加强科技创新等以不断优化航空航天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数字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剖析3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通过构建门槛模型,收集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测度其绿色创新效率,并分析数字经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大小。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的门槛效应。第二,纵向上,有为政府调节数字经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效应在初期与后期显著为正,中期不显著为正;有效市场调节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效应在初期不显著为负、中后期显著为正,且边际递增。第三,横向上,“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分别在初、中、后期主导调节数字经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第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区域协同水平可分为政府市场双高型、政府市场双低型、有为政府加强型、有效市场加强型。基于此,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调节数字经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结合政府与市场在不同时期的主导作用,依据不同地区有为政...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福建省环境管理的区域差异,对丰富和完善环境政策、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14年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环境管理效果区域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各区域间环境污染存在空间相关性;在影响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程度对环境管理效果有正向作用,而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和投资程度的影响效果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应用DEA方法中的C2R、C2GS2模型,通过对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1995-2006年的纵向比较,与国内部分省市的横向比较,省内各设区市间的差异比较等3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与分析,认清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和水平,探讨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基于2008—2017年我国2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2年智慧城市政策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约为1.62%;2.智慧城市建设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在人口规模适当、经济发达以及财政支持力度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效应尤为显著;3.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创新效应、治理效应以及消费效应,从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其中消费效应最为显著。因此,各城市应当因地制宜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源禀赋、区位及工业基础的不同,导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形成发达、中等和落后三种类型,这种差异使各城市有了协同发展的必要,而且在政府推动下它们也有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中原城市群应采取雁式发展模式,进而推动中原城市联盟形成,促进中原城市的全方位合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运用 DEA 超效率 CCR 模型与 Malmquist 指数方法,建立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比较 2001—2014 年我国长江经济带上的 11 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不同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有些省域科技资源配置处于无效状态。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协同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20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分析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及协同关系现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种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比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耦合协调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但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两个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对粮食安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创新投入水平在三大区域的间接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绿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以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科技金融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显示,科技金融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机制分析显示,科技金融通过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金融促进了非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创新,而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创新尚未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计量研究方法对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政府关注度、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对外开放度、义务教育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等六个因素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 显示:中国整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资源配置同类型的省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域呈扩张趋势;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方向及路径。从必要性来看,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地发展中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可行性来看,三地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处于不同梯度,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潜力模型计算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潜力值,根据不同潜力能级划定出三地开展产业合作的空间圈域——京津核心区,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邯郸产业协作区和秦皇岛、邢台、衡水、张家口、承德联动支撑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效率。研究发现:无论是静态截面效率还是动态跨期效率地区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就静态截面效率而言,2019年辽宁省和海南省的效率最高且达到技术效率前沿,广东省的技术效率最低;就动态跨期效率而言,2018—2019年跨期效率变动结果显示除辽宁、海南和福建省,其他8个省市技术效率下降,规模效率是引起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数字经济区域效率,应推进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催生新技术、新资本、新劳动、新土地、新思想,优化数字经济建设资源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