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空大数据的出现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学界在精细时空尺度上对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弥补了传统数据时效性差、空间精细度低等不足。但这些研究集中在城市信息学、计算社会科学、地理学等领域,其成果尚未广泛应用于以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为决策依据的资源配置研究中,以解决制约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践深入的科学问题。为促进信息沟通和学科间对话,就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精细时空尺度估计的数据源、估计方法与模型、结果验证与模型评估、较成熟的人口特征分布数据集、精细尺度人口特征数据的应用背景和主题等展开分析,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前景与面临的挑战。分析发现:城市人口特征的精细时空尺度估计所运用的方法包括空间回归、机器学习以及神经网络等。在诸多社会经济特征中,人口数量的时空分布研究最为成熟,经历了从单一数据源到多种数据源、从一般格网化到带有空间信息的格网化、从低时空分辨率到高时空分辨率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性别、年龄、种族和教育程度等特征可基于社交媒体数据预测,但尚不成熟。人口特征的精细尺度数据应用主题日趋丰富,包括疾病防控、贫困识别、气候变化应对、城市风险识别、城市发展历程回溯、城市社会空间结...  相似文献   

2.
王晓璐 《人口学刊》2020,42(3):F0003-F0003
人口统计分析是人口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在人口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借助分析工具进一步揭示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研究处理大规模人口数据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正是借助于这些分析方法和技术,人口学研究者们才能对人口现象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规律,促进人口科学不断繁荣和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人口统计分析工具的创建、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计算机开发出更多的统计分析模块。  相似文献   

3.
叶华 《南方人口》2023,(2):51-63
社会分层研究的发展,离不开调查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我国的大型社会调查数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针对一般性话题,到针对专门研究领域,从横截面调查数据,到跟踪调查数据和轮换样本调查数据,经历了迅猛发展的过程。学者们也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探索和分析了社会分层研究的众多话题,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我国社会的快速变化,既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机会,也对研究者准确把握社会变迁和分析新现象提出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搜集数据以反映我国的社会变化,挖掘新的数据以研究过去未能分析的现象,以及创新性地利用已有数据,将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社会分层现象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与数据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迁移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数据特点出发 ,本文对人口迁移研究的数据类型和我国近年来人口研究的数据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应当加强对流出地、非迁移人口和长期数据的搜集 ,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各方面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口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迅速变化的国际和国内人口形势以及相关的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形势,使人口问题呈现出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和趋势,向研究方法提出了严肃挑战。本文就目前和今后人口研究的问题的提法、研究的组织和合作方式、数据资料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创新及成果社会化的方式、途径及速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目前及今后的人口研究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注意的几个问题:(1)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视角审视人口问题,集不同学科研究方法之所长,促进人口学科新分支和新方法的产生;(2)注重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方法的结合;(3)加强国际和国内合作、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促进全球性人口问题的研究和解决;(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口数据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口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线上逝者纪念数据为基础,并根据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数据对其进行加权调整,得到了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其具有较长的历史跨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能突破局部性数据的限制,具有全国的代表性。本研究得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连续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图,并基于此得到了详细的死亡人口的性别分布形态和寿命分布形态。中国近现代的死亡人口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大致呈现了解放前的高死亡率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死亡模式调整动荡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间的转型阶段和2005年后的稳定阶段的“四阶段”的死亡人口变迁模式。从方法论上来看,本研究采用的依据海量大数据校准加权方法在历史人口学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为其他研究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人口负增长形势下,提振女性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对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职业生命周期视角考察了人力资本预期贬值情况对职业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并使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O*NET数据研究发现,职业生涯中预期人力资本较早贬值将促使女性推迟生育,并降低生育二孩的概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效应主要体现在由技能更新、工作竞争属性引致的外部人力资本快速贬值群体中;对于因体力限制、职业危害所致的内部人力资本快速贬值群体,相应影响并不显著。文章研究结论为理解当代职业女性的生育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促进女性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战略部署,以人口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人口数据质量,扎实推进人口数据开发与应用,着力发挥人口信息化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力地提高了人口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平,提升了人口计生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口形势,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围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及人口计生工作思路、方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人口环境。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特别策划》栏目,分期介绍各省(区、市)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思路、模式及经验,记录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为各地提供相互交流、借鉴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一、引它随着祖国统一、港澳回归进程的发展,香港、台湾与澳门的目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内容。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港澳台近期人口动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传统的人口预测主要是采用模型分析技术。多种多样的数学模型在描述人口系统内在规律、模拟人口动态方面作出了主要贡献。使用数学模犁在建模过程中要涉及到特征选取,并需在选取的特征之间建立数学表示。实际系统的复杂性常常给数学建模带来一定困难。在人口预测中,传统方法以给定的原始参数(如出生率、死亡率等)来模拟人口动态,使结果缺少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惠普尔指数对尾数0和5不加区分的不足,人口学家发展出了尾数别与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因充分考虑到0~9各尾数的偏好或回避,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测量。文章将其应用于对新疆和全国近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针对新疆所做分析表明,"三普"到"五普"之间,人口在尾数为0和5的年龄上存在堆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堆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全国的分析表明,近四次普查并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堆积,年龄数据质量较好,但年龄申报仍存在一定的尾数指向性,表现为偏好尾数7而回避尾数9。总体而言,该指数对于检验中国人口年龄数据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以对年龄申报中的尾数偏好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由路遇、滕泽之合著的《中国人口通史》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重在考证人口数据,揭示历史人口发展规律,意在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一、该书着重于历代人口数量的考证,形成了一个代代相连的人口数据链,从而展示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对秦朝以来一些重要时刻的人口数据,作了初步考证,提供了一个基本上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的数据系列,展示了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高峰期。二、 该书通过对中国人口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试图揭示人口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  相似文献   

15.
宋健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18-25,41-44
人口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人口学方法是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界定,人口学方法是指研究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和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间内在本质联系的方法论,以及对其数量关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所运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国内外经典的人口学教材和著作认为人口学方法包括人口学方法论、数据收集/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数理分析方法、人口学模型、间接估计方法以及为了研究人口现象从其他学科引入的各种新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育龄妇女对新生男、女婴在完全母乳喂养时期方面的差异。该研究以被调查妇女的曾生子女为研究单位,利用多层模型(包括母亲与婴儿两层)在控制母亲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等异质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家庭既有子女性别构成对男、女婴完全母乳喂养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家庭性别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对子女的养育。  相似文献   

17.
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宏 《南方人口》2008,23(1):25-33
本文利用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2004年10月进行了题为“广东省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居住地区变量、意愿生育数量、传统偏男生育观念(即“生育目的”)变量和政策性变量对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总体上并未引发生产率悖论问题,不仅加速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2)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效应主要源自产业数字化及其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伴随人口红利的转变,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口红利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增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消解人口红利衰减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潜在冲击。文章认为,在人口红利转变的现实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在抬高劳动生产率收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加速向自身平衡增长路径上靠拢,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人口密度等人口分布研究指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区人口分布态势和地域格局;利用人口增减变化和人口商度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来长三角都市区的人口增减变化和空间集疏情况。研究表明:(1)长三角都市区在保持较为均衡的人口分布态势下人口总量继续增加。上海市及主要大城市核心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人口显著增加地区日益增多,人口减少地区逐步减少;(3)以人口强流入为主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日趋激烈;(4)区域发展梯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人口空间集疏变化的主要诱因和拉力.城市化则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 1 982年、 1 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人口目标分析方法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和调整 ,以期对深入研究“五普”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