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英 《人文杂志》2022,(4):1-14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秉持科学主义立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理论困境,困境的症结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难以兼容。然而科学技术史表明,诞生于“人文”土壤的“科学”,其自身发展正愈益展现出向“人文”融合回归的趋势。应当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重新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和本质,走出“重数轻人”的分析思维范式,培育基于经验直觉的社会学想象力,探索科学的“社会全息”理论,倡导“双重性格”融合互补的质性社会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是走出社会学理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从学术自信找回并重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应当回应时代需求,回答时代之问,为深化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在1979年获得新生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在初始阶段,中国社会学通过学习、承传、借用欧美社会学而开始了重建之旅;另一方面,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通过不断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正努力构建一种独立自主的、基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的社会学.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的各种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学院领域,这样一种多元性并存的态势已经形成.因此,再生于一个充满活力和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的中国社会学必将对世界社会学产生越来越大的贡献,也将承载起更多的世界责任.  相似文献   

3.
从涉入社会学研究以来,郑杭生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形态的理论发现,以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他在对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持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危机,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岭南地区院校进行了大量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嵌入早期社会学社会调查和平民化、大众化取向的浪潮中,形成“到民间去”的研究风格,是学术日常化的建构,与知识社会学“回到社会”的理念契合。本文在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视角下展开分析:岭南地区的社会学构建一方面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一部分,从课程教学到调查研究,嵌入在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另一方面建立在岭南地区强烈的“现代”城市/社区特点基础上。由此,岭南社会学形成社区和群体两方面的重要研究实践,彰显了岭南地区的民间社会学调查风格。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邓伟志  毕伟 《东岳论丛》2006,27(1):13-18
社会学与和谐社会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必然要求中国社会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通过对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对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界定加以综述,简要回顾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学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彭立荣  叶文琴 《东岳论丛》2000,21(5):100-103
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界普遍认为 ,社会学这一人文社会学科是自 19世纪 30— 40年代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先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之后 ,才开始形成与创立的。其实 ,在我国历史上早就有社会学 ,孔子就是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且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家 ;孔子创立的儒文化就具有着突出的社会学性质与功能 ,这就是儒文化社会学。在我国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中 ,仍应重视并积极发挥孔子创立的儒文化社会学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战国末期由荀子创立的群学,是百家争鸣的硕果,是中国社会学名副其实的“开端”。不论从客观还是主观方面来看,群学的创立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群学具有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这既是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确凿根据,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走向崛起的宝贵历史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而言,群学基本概念和命题提供了直接可用的珍贵资源,作为群学精义的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奠定了贯通古今的思想基础,群学元典的形成提供了中西社会学会通的宝贵启示。荀子群学适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难得历史机遇,必能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崛起过程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学在其形成之初,不仅有丰富的西方学术传统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有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术传统,孕育了中国社会学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和重视道德教化的学术风格:人本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证主义社会理论,都是中国社会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学传统,早期社会学家在这三大西方社会理论中分别吸收了不同的思想原则,为中国社会学展开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康有为承继中国学术传统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内源性发端,严复通过引入西方社会学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外引性发端,而梁启超则在中西学术传统的融合中为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周伟文 《河北学刊》2005,25(6):63-68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魅力。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社会问题,从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构建本土化的人口社会学中距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意义上,人口社会学的本土化具有其特殊的内涵。而人口社会学者的学术自觉,则是人口社会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关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已经分化为两个针锋相对的立场:一是学科规范立场,主张把中国作为工具,目的是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一是民族国家立场,主张把中国视为目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只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工具。这两种立场偏执其一,各有不足。如何对待量化统计方法,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以英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为例,可以说明英国社会学如何在处理与异质性的统计学传统的关系中生成自己的学科主体性,最终表现出"反量化"取向和"通识学科"定位。突出人文性和突出科学性,将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两条路径,但二者并不必然对立,完全可以把理解中国经验与推动学术规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从20 年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看, 由于“对象” 问题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学“中层”理论的研究, 导致“中层”理论的研究中明显地存在着分析思想, 概念框架、解释逻辑缺乏社会学特色, 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我国社会学可以把“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作为学科的 “研究对象”。循着这个“对象”进行的研究, 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学机理, 也为构建我国社会学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了明确的内在逻辑, 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在科学化、本土化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周平远 《湖南社会科学》2008,(5):139-142,159
中国文论30年所经历的从“去政治化”到“泛政治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泛学科化”到“去学科化”的过程。在1980年代具有整体性的“向内转”所引发的“新学科”运动与“泛学科化”思潮中,文艺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尽管相对滞后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进展;而世纪之交的具有“向外突”性质的“文化转向”所导致的“去学科化”取向,却造成了文艺社会学重建工作的中断或“悬置”。作为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交叉,既可以有偏重于文艺一社会之学的“文艺社会学”,也可以有偏重于社会一文艺之学的“社会文艺学”;既可以有文艺学学科定位,也可以有社会学学科定位。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来说,建设具有“多维论”性质的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会学发展至今,没有真正解决研究对象、学科范围和理论建构方面的困境,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本之因,是“城市是特殊社会过程”的想象性观念,将其研究引向“领域”向“整体”的对立、定量分析对定性研究的傲慢。客观论之,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城市社会是社会的区位性存在,它不是“局部”,而是动态生成性的存在整体,它由城市文化、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科技、城市教育、环境环境、城市伦理等要素整合生成其学科范围。城市社会学当然要研究社会现象或定量分析社会事实,但它的根本使命,却是对城市野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予以整体诊断,为城市社会恢复以神性和爱美为指南的生境,提供整体动力学向局部动力学实现和局部动力学向整体动力学回归的智识、智慧和方法。为此,城市社会学研究不可忽视人文律和自然律:人文律与自然律的统一,构成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认知源泉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崛起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社会学对其认识逐步深化.后现代社会学关于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风险社会和反思性社会等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与概括.对信息社会的分析研究,深化了对信息社会崛起引起各种深刻变迁的认识.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是并存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诞生的现代社会学,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在信息社会崛起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学学科分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王国伟 《江淮论坛》2012,(1):176-181
金融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对社会生活的塑造,为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基础。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分别从社会网络、新制度主义、场域和述行分析的角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既突破了金融学的解释逻辑,又深化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题。通过对金融行为、金融权力、金融技术、金融风险等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概述,强调了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扩展已有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具有实现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中国金融市场二十年的发展实践,为开展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