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有着正面影响。中小企业通过交易碳排放权获得收益,增加企业利润,或者通过未来的碳收益进行融资,这相当于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和碳交易市场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既有利于环保,也有利于企业与碳交易市场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交易市场,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应采取多元治理模式满足其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复杂有效的行政处罚流程要求执法机构的职权划分必须明晰。针对当前多个执法机构处罚权模糊不明,甚至相互推诿的现象,须进一步明确多元处罚主体在管理碳交易市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职权划分。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索青年消费者全球化品牌认同的驱动因素,考察驱动因素与品牌认同对全球化品牌购买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化品牌认同的驱动因素包括全球维度、传播维度、真实维度与差异维度,其中,全球维度、传播维度是外在驱动线索,真实维度与差异维度是内在驱动线索。传播维度对品牌认同的影响作用最强,其次分别是差异维度与真实维度,而全球维度对全球化品牌认同影响不显著。另外,全球化品牌认同对品牌购买倾向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佳楠 《现代妇女》2014,(11):366-366
全球变暖成为国际性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控制全球变暖,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引入碳排放的相关数据分析影响陕西能源消费的因素,进而建立陕西能源消耗与GDP、外贸出口总值、工矿产品出口总值及第三产业产值间的回归模型。对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出未来陕西碳减排的艰巨性,对于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对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总体上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下一步要巩固上海碳定价中心,建设上海碳金融中心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尤其要完善定价机制,发展金融工具,促进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6.
尽管姗姗来迟,还是令人振奋,6月18日,中国第一家正式运行的碳交易市场一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敲响了“开市之锣”。开张当日,深圳能源集团以每吨28元人民币的价格向中石油出售了1万吨的排放限额,并以每吨30元人民币的价格向民营发电商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汉能出售了1万吨的排放限额。当全球碳排放吵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中国碳排放交易也在紧追慢赶地张罗着,但总体而言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其中的曲折、蹉跎、徘徊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2009—2018年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测算的基础上,构建STRIPAT扩展模型深入研究其驱动因素筛选出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碳排放源.结果显示:一、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增长率205.8%,年平均增速0.12%,但是人居环境碳排放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单位GDP的碳排放量由...  相似文献   

8.
杨亚南 《现代妇女》2014,(7):131-132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克服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它的建立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证据失权制度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和有效的防止证据突袭,从而更好的保障司法公正。但作为一个新生制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完善。本文结合国外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以及通过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分析,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9.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但是目前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和《马拉喀什协议》的承诺,远不能满足根据人均碳排放权分配原则所应承担的义务。对此,本刊将陆续刊载多个国家碳排放交易的案例研究,以探寻其原因所在。(已刊登:日本篇,2014年10月刊;澳大利亚篇,2014年11月刊)  相似文献   

10.
海洋碳汇信息在低碳创新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将推动我国低碳创新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内在影响因素、外在影响因素和助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可依据现有优势资源构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将海洋碳汇信息融入海洋产业链与低碳创新发展全链条中,通过实现海洋碳汇信息整合、服务与共享等功能,满足各价值共创主体的价值创造需求和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发挥信息平台价值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贵阳举行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中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逐步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严格建立低碳产品的标识和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污染自我规制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剖析,并建立企业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自我规制行为的驱动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关键驱动因素,探索我国中小企业污染防治机制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论包括:(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选择环境政策工具方面具有偏执性,这是由于单纯追求GDP的发展造成的;(2)政府的规制力度是影响企业环境污染自我规制行为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企业更偏好经济激励性政策工具,财政补贴和奖励对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3)建议加强环保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对中小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建立中小工业企业环境补贴制度和建立中小工业企业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素梅 《城市》2022,(1):63-69
工业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工业碳排放量的高速增长局面已被扭转,工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但是,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笔者预判未来,我国仍面临诸如工业低碳发展与降本减负并重、工业去煤化任务艰巨、部分关键低碳技术水平薄弱的挑战.为...  相似文献   

14.
胡安俊  罗妹  李涵 《城市》2021,(11):59-69
沿海地区碳排放格局的形成,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环境规制加强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高碳的能源供给结构、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显著的高排放产业集中性有关.在既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高碳的能源供给结构与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了高碳的产业结构,而高碳产业的高度集中性决定了沿海地区的碳排放格局.推动沿海地区实现碳达...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人说,2021年是碳中和行动元年。回眸2021年,“双碳”成为避不开的热点词,自然资源人在实现“双碳”目标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各地自然资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计划相继出台;有的地方一马当先,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行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后,碳汇交易、碳汇贷也相继登陆;关于碳汇机制、碳汇估算和核查、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科研探索,也都在笃定向前。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加速发展森林碳汇是抵消和吸纳碳排放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识别影响云南省森林碳汇量的因子,对未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发展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最早从20世纪60年代展开森林对大气的净化作用、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及相关计算模型等科学问题的研究。Bellassen等人使用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方法,验证气候、大气CO2浓度、氮沉降和森林管理对碳汇的贡献[1]。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节能减碳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议题.交通领域占总体碳排放中的比例显著,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大城市如何减少交通碳排放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该文主要从交通规划角度,分析了在气候暖化和双碳约束下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需要做出的策略调整,形成低碳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是我国公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根据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特征,新股东加入会影响公司运营及股东间的合作。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受到优先购买权限制,但我国《公司法》对此规定过于笼统且不易操作,在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尽相同,常引起纠纷。本文拟就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管理创新始终是企业应对经济危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现代管理最新成果之一。文中以精益管理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讨企业精益管理的驱动者及驱动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彪义雯  张小溪 《城市》2023,(4):19-3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采用中介效应方法,使用2005年—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和绿色专利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效应。基准回归中,外商直接投资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降低了碳排放;异质性检验中,外商直接投资在“优化提升”“发展壮大”两个层级的城市群中起到了显著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中介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在外资影响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使外资对碳排放的增排效应变为减排效应,而绿色专利存在间接中介效应,遮掩了外资的部分减排作用。我国应在注重自身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对引入外资的行业、环节加以甄别,提高引入外资的质量,促进碳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