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我国官营铁路与民营铁路的命运截然相反,即官营铁路发展效益良好,而民营铁路则弊窦丛生,腐败、内争不休等问题接连不断,仅能维持惨淡经营的局面。此中因由,与交通部倡官营而抑民营的铁路政策有极大之关系。交通部一直将官营与民营铁路看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为了给国有铁路赢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始终打压民营铁路。其实,就铁路事业而言,官营与民营都只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二者各有其长,如果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双方都有好处。官营与民营并行互补,才是当时交通部最为明智的选择,惟有此才能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赢,使中国铁路走向真正的独立与繁荣。对此,学界的认识由过去的一味否定变而为较为充分的肯定,仍然未能跳出二元对应模式的巢臼,乃学术的不成熟所致。  相似文献   

2.
交通部与民初的电政基本建设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电政事业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1912-1916年间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通部的努力至为关键。以电政基本建设为例,交通部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之一是规划线路,其特点首先是设计追求实用性,这既与民初我国交通依赖外人、应“列强的要求建线”有关,又与各条国有线路的支线几乎都靠地方局自筹资金,新线建设则靠几个局筹款,因此在规划中大量出现已有路线的延长工程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电政业务如有线电、电话、无线电等,在民初均未出现应有的大统一局面,设计主体趋于多元。体现之二是统一标准,包括相关组织的创设以推动统一标准的制定、改进细化标准两个方面。体现之三是清查线路障碍。总体来看,交通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政事业的现代化,尽管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交通部与民初的邮权统一政策述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有关交通部的民初邮权统一政策这一课题,目前学界尚乏专文探究.交通部统一民初邮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邮驿之争--驿站的裁撤问题,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告成功;二是官民之争--民信局的衰落,交通部借助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排挤民信局,竞争取得了胜利;三是华洋之争--官邮与"客邮",取得了进步,但不彻底.总体而论,自民国初年交通部管理邮政以来,对传统的信息交换系统如驿站、民信局进行裁撤,对客邮予以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华邮权的统一,极大地推动了民初我国邮政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交通部与民初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部对民国初年我国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邮政局所建设方面,各邮局总数皆呈明显上升趋势,支局、邮政代办所和次要局所数目增加十分明显。第二,邮政线路规划方面,邮差线增长最快,航船线次之,铁路线即铁路里程数相对保持稳定。第三,邮政运具发展方面,车辆包括铁路邮用行车、邮用自行车,另有船舶及骡驼等形式,均有相当发展。总之,交通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邮政事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交通部在民国初年致力于电政革新事业,其举措之一是推行电政国有。电政国有是交通部在电政方面的指导思想,交通部也做了不少的工作,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列强的环伺之下,各个列强之间在该问题上由于利益一致,对北洋政府均采取推延无赖政策,而北洋政府又没有勇气采取断然措施,以至于它的既定政策难以贯彻。举措之二是提升服务。交通部在服务领域的努力一是严格保障军需,军需在民初的电政经营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电政的性质所决定;二是改良电政设施以利民用,由于当时民生凋敝,各种不法行为较多。举措之三是强化管理。交通部强化管理表现之一是现代会计的初步建立,二是完善章程,三是协调上下级关系。上述之外,还值得提及的是致力于加入国际电气联合会。由于当时政治局面纷纷扰扰,交通部内部也是内耗连连,截至民国五年(1916)时,北洋政府并没有能够加入该协会。总之,交通部在电政领域的革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民初我国邮电事业的近代化。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天依旧颇多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法律教育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新型的法律教育承袭了中国封建社会已有的法律文化和法制思想.继受了近代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法律教育的政策制定,它们是整个法律教育的行动指针:一方面直接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法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昭示了特定阶段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7.
清未民初的法律教育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新型的法律教育承袭了中国封建社会已有的法律文化和法制思想,继受了近代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法律教育的政策制定,它们是整个法律教育的行动指针:一方面直接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法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昭示了特定阶段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8.
陆建洪  侯强 《江苏社会科学》2003,154(6):139-144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是伴随着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的,在这一发生和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质,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实践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这一新型群体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涤下,内部在对待工农大众的态度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化,勾勒出了三大知识分子类群的明晰分野,这一明晰分野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标志着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转型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0.
韩华 《中州学刊》2005,1(6):184-188
孔教是否宗教,是聚讼多年、迄未定论之问题.1913-1917年,该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曾成为争论之热点,各界要员卷入其中者甚多.该讨论正值社会嬗变、文化转型时期,无论对当时的舆论、政局,抑或对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潮,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发生在20世纪初年的这场争论虽已成为历史,但给我们留下了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其蕴含的历史意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的南北战争,是发生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南方军事政治集团与北京中央政权之间的内战(纯粹的军阀混战除外),包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等。南北战争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祀典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1912~1915年问,伴随著我国政治体制的剧烈转型,袁世凯政府对祀典制度进行了诸多革新.这些革新既顺应了当时社会舆论的要求,又满足了当时重塑道德权威的需要,既继承了传统,又吸纳了时代精神,从而对我国的宗教文化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记者群体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记者与驻华外国记者联合创建了北京中日记者俱乐部、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万国报界俱乐部等常设性机构,合作方式明显改变。上海日报公会、北京报界同志会和全国报界联合会相继组织赴日视察团,对外交往的规模逐渐拓展。此外,中国记者两度出席世界报界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各国记者的联系。在与境外同行的交流中,中国记者不仅扩充识力,推动报业进步,还以国民代表自居,以促进邦交为已任,使其活动颇具国民外交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邮展,依据主办方的不同可分为个人邮展、民间集邮团体邮展、官方邮展三类;就其组织运作模式而言,又可分为筹备、实施、展后三个阶段,三阶段中的具体工作是邮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邮展增强了民众的集邮兴趣,有利于集邮家开阔视野、增进交流,促进了民间集邮团体的良性发展,对政府也有一定影响.同时民国邮展发展趋势上的递进性、展地分布上的区域性、参与人群的有限性,又构成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由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失衡,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及日本国内经济、政治新因素的作用,日本对华政策中两面性特征充分显现;却支持合作又防范限制,既积极接触又温和遏制。源于日本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力量对比变化产生的博弈,日本对华战略中形成了借重与防范并举的外交倾向。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后,刘少奇曾就实现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他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正是原有构想本身存在的不太严密和不尽合理的方面,在受到来自现实的冲击和挑战之后,使他最终放弃最初的设想,并转而支持毛泽东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