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试就宣统二年御史江春霖参劾庆亲王奕这一晚清大案展开述论 ,重点论及江春霖弹劾奕主要出于忠君爱国的思想 ,而摄政王载沣则受局势及人事等多方面的掣肘而拒谏 ,以及台谏几乎全台联名上奏挽留江春霖背后所反映的都察院存废的危机 ,从而揭示清朝走向覆灭的某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短短的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廷相继组建了“满族内阁”、暂行内阁以及袁世凯的“完全责任内阁”,三者相继经历了流产、早产、夭折再到消亡的过程.它们的相继嬗变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的必然,是民主对专制否定逐步加深的结果,是超前与失序时代的产物,在结构设置及其人员安排等方面具有渐趋于西方责任内阁的发展势头.虽然前两者所移植的民主成分甚少,但却是逐渐增多的,其嫁接的程度也是逐渐加深的.清末责任内阁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中国宪政发展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当今宪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涛 《兰州学刊》2011,(4):117-124
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的立宪行动大大加快,时为"议院基础"的资政院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资政院作为清廷主导产生的立宪机构,它同清廷及军机处、宪政编查馆等新旧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矛盾重重。而清廷通过修订院章、改换总裁等行为,以图加强对资政院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武昌起义后,外力的骤压使得清廷对资政院大开绿灯,资政院也从原来的"议院基础"迅速转变为具有"虚君共和"性质的真正的议院,但这并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吴惠巧 《河北学刊》2012,32(5):54-59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即纳入清版图,隶属福建省。随即,清廷在台湾设儒学并开科取士。有清一代,清廷对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并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置保障性中额便是最突出的体现。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台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嘉靖朝的内阁倾轧是明代内阁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嘉靖朝的内阁倾轧原于正德、嘉靖之际首辅之权的膨胀,而嘉靖朝广泛存在的密疏政治使内阁倾轧更加激烈。密疏成为内阁诸臣与世宗皇帝议政言事的主要方式,也是用于打击政敌的秘密武器。内阁的倾轧对嘉靖朝的皇权与内阁的关系、内阁与六部的关系、内阁与宦官的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玉龙 《东南学术》2008,(5):162-167
体制内自由分子的政治重建运动经历了组建"自由主义内阁"与独立组建"中国自由党"两个彼此联系又因循递进的阶段,并彰显出异样的特征.由于情感上更多地倾向国民党政权,且视美国的支持为其行为之后盾以及预定揆首胡适的态度反复,使得这场先天不足的政治运动不得不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7.
光绪四年(1878)中俄伊犁交涉,崇厚奉命赴俄谈判。于光绪五年年底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交涉意在收回伊犁全境,可崇约并未达到此一目的,通往南疆之重要孔道———帖克斯川(又称特克斯川)被割予俄国,这也是光绪六年中俄伊犁再次交涉之起因。另外该约还使中国损失颇多利权。虽该约并未实行,但其对后曾纪泽所议之改定条约影响极深,故此约亦不可轻视。时人多骂崇厚颟顸昏聩,近人亦对其多加臧否。本文就崇厚其人及签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剖析,进而能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看待。  相似文献   

8.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是一个不足为怪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对战俘问题,却讳莫如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关资料较少,研究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有关偏见和错误观念作怪,认为被俘是屈辱,是给我党我军抹黑,甚至认为被俘就是背叛等等。几年前,大鹰的长篇纪实文学《志愿军战俘纪实》在《昆仑》杂志发表,曾轰动一时。继之,拙作长篇报告文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之祖制,相对而言是中国古典政治中皇权专制比较强烈的制度,然经儒家士大夫的努力,已有所化解。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是明代君主中之专权者。本文通过刘宗周对于崇祯的谏诤,揭示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君道极至,在于无为,此为"虚君"之理念。落实于明代政治制度而言,如刘宗周所争,则为以票拟归内阁,以庶政归部院(包括以刑狱付法司),以献可替否付言官。  相似文献   

10.
杨凯 《船山学刊》2008,(4):171-174
甲午、庚子之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朝廷和政治精英选择了多种的变革道路.如维新运动、排外拒变、立宪运动、清末新政、民主革命等,期望振兴中国。面对不断变换的的局势,清廷及上层官僚的应变心态和应变对策慢慢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 ,康有为出于保国、保教的现实需要 ,根据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利用儒学与宗教的某些相通之处 ,进行了儒学宗教化的探索 :他“援西入中”——实现儒学的近代化 ;“纳儒入教”——实现儒学的宗教化 ,其所设计的大同世界 ,堪称为孔教的彼岸 ,这使儒学发生了质变 ,一定程度地适应了近代社会。甲午战后 ,为实现立孔教为国教的理想 ,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均告失败。其倡立孔教活动失败的必然性值得深究 ,孔教设想的思想价值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13.
宣朝庆  陈旭华 《河北学刊》2020,40(3):174-182
环境保护作为国家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突破环保制度在基层社会的实践困境是环境治理深入推进的关键。本文从A厂"微信群争论事件"出发,通过引入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揭示了制度化"常规治理"逻辑下工厂环保实践中的"嵌入性困境"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环保制度嵌入工厂前,工厂的组织绩效与工人之间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了工厂日常行为的双重逻辑。随着外源性环保制度在工厂的嵌入,工厂为强调自身的组织合法性,唯有采取"遵循"型应对策略,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将行政体系开出的环保要求转化成新卫生制度,并以简单化的强制方式嵌入到车间内部。这种做法强烈冲击了车间日常行动中的双重制度逻辑。这种状态下环境治理逻辑与工厂组织的日常逻辑对工人行为产生双向约束,出现"矛盾的行动者"现象,进而导致行动者的矛盾,造成工厂组织的"嵌入性困境"。厘清基层环保的实践困境及其发生机制,有助于完善外部制度逻辑的内化过程,以重构组织秩序。  相似文献   

14.
常新 《殷都学刊》2008,29(1):39-44
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间有些东西虽有生吞活剥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之作,尤其有些成果在理解和解释中国史前文化现象至少在方法上开辟了新的视野,使中国原始文化在向礼乐文化变迁的那些不为人所易察觉的轨迹能有所呈现,对此,我们有必要把中国重视文献和西方注重逻辑推理的历史研究方法理性、合理地结合起来用以研究中国的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殷周易代之际,朝廷风云裹挟了诸多贤明君子,《周易》作者怀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履卦和明夷卦中,隐晦地记录了纣王对身边名臣比干、西伯、微子、箕子、太师疵、少师强等人的迫害与虐杀,反映出纣王的淫乱及其朝廷政治生态的极度恶劣。对照《史记》的记载和《周易正义》的解释,可知履卦与明夷卦所记不虚。  相似文献   

16.
李强 《阴山学刊》2002,15(2):28-30
陆游传记文学化的碑志 ,反映了南宋中前期古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艺术特色 ,主要为变化多样的开篇技巧、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和强烈的主体参与性。对其碑志系年的考辨 ,可以帮助解决其散文研究中若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我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核心成分,是人格中的一个积极"加工者"。青少年时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新疆汉、维吾尔、哈萨克族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维度上存在着年级差异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农 产品加工的重点研究和开发的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问卷法调查,结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烨琳 《阴山学刊》2006,19(3):124-128
通过对包头市四所中学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学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参差不齐,职业态度和角色认知也不很令人满意。需要转变教师职业意识,优化教师外部环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