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苗族地区在清代中后期被纳入王朝国家的行政版图后,随着地方治理的深入,湘西苗族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跳鼓脏”与“椎牛”祭祖仪式,继之以对家先的“墓祭”。仪式的取舍反映的是湘西苗族人为满足生活需要对神圣权能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湘西苗族人对于家先信仰的价值进行了重述。王朝国家推行的神明信仰是包含了神明的神圣权能与价值的结构性网络,民众通过对神明价值的再表述以及将仪式与地方传统结合的方式,将本地传统编织进结构性网络,并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活动进行过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就“跳香”活动概况、实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跳香”一般在秋后十月举行,个别地方在十一月举行,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由于居住地方不同,“跳香”活动又有差异。吉首、沅陵、沪溪、古丈等地的苗族的跳香,一年一度,自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举行,一寨一次,故称“十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西地区苗族人的“跳香舞”是人们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性舞蹈,它在表演呈式、音乐、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是在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朴素民风中熏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试求对“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表演、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苗族鼓舞流行于黔东北、鄂西、川东南以及湖南的西部等地区。如湘西《保靖县志》云:“……其始也,集男女于庭,伐鼓鸣锣,通宵达旦,名曰打猴儿鼓”。凡是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相似文献   

5.
常山战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常山战鼓”育人文化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途径,学生社团建设为切入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人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6.
说到水稻,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袁隆平,说到西瓜,湖南人都知道湖南岳阳的周泉。他研制的“湘西瓜11号”,优质高产多抗,是人们四季爱吃的“点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湖南岳阳的人率先.大面积的播种起这一优质西瓜,使该产品走俏全国农产品市场,从而使岳阳的农民的钱包鼓了。“湘西瓜11号”,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十多个奖项,该产品的推广,推进了我国瓜果的改良,为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撒尔嗬”是土家族源远流长古老独特至今仍在流传盛行的丧葬祭祀歌舞仪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撒尔嗬”是汉语音译,又译“散忧儿嗬、“三友儿嗬”等,音意兼译为“跳撒尔嗬”,意译为“跳丧鼓、“打丧鼓”、“闹灵歌”等。形式上有坐丧(文丧)、跳丧(武丧)、绕棺(转丧)等。现在主要分布在湖北清江流域的长阳、巴东、五峰、鹤峰、建始、恩施等土家族聚居区,在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聚居区也有程度和形式不等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 这里所谓的“内容传达”,是指苗族民间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若从舞蹈本身所指代、传达的对象和意象看,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和娱乐舞4类.A巫舞系统.这部分主要与鬼神、神灵有关,如湘西苗族《接龙舞》、《奶傩芭傩舞》、《跳香舞》,桂西北苗族《舞纸马》、《巴单舞》、《踏索舞》,黔中南苗族《粑槽舞》、《刀梯舞》、《跳洞舞》、《雷公舞》,黔东南苗族《鼓藏舞》、《马刀舞》,黔西北、滇东北苗族《神鼓舞》、《鼓笙舞》,广西融水苗族《拉鼓舞》等等,是一个庞大的舞蹈系列.它与学术界通常所称的“宗教舞”有近似之处,但却不能用固有的宗教模式硬套.尽管就其实质而言,神与鬼都是原始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非科学观念,但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认识根源不同,对这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巴东野三关一带,可见土家族的“跳丧鼓”,这种民族民间的舞蹈魅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的古代,不仅当时为之激动,时至今日,其高亢的歌声,深沉的鼓点,粗犷的舞姿,还恼人不寐。 考其源流,笔者认为跳丧鼓是一种原始社会舞蹈的遗风,同时具有奴隶社会巫歌巫舞的色彩,亦体现了秦末汉初巴人和楚人文化的交融,是古代巴人舞蹈的余火在燃烧。  相似文献   

10.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阳巴山舞是由土家族民间传统的“跳丧鼓”改造创新而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巴山舞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长阳巴山舞的深层开发。  相似文献   

11.
<正>湘西是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的地方,历有不惧邪恶,反抗封建统治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内优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各族人民的斗争烈火更是此起彼伏,遍及湘西各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苗族人民“革屯”抗日运动,“跳仙会”起事,土家族彭春荣等领导的起事和“神兵”运动等等.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湘西民变的主要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2.
秧歌舞蹈是中国北方汉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区的主体,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类型。秧歌亦是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数量最大,样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种类。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秧歌舞蹈,是山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村村县县都要闹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有的结合春节拜年和慰问,到门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场地活动。男女老幼,围观雀跃,通宵达旦。一、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踢鼓秧歌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等艺术特点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从它的名称来看,“踢”是指舞者的腿部动作,“鼓”是指舞者所使用的道具,因舞蹈主要以脚踢鼓而舞,故而得名。但由于民间舞蹈的流传发展,为了舞蹈的方便,演变至今,身不背鼓,手不抓鼓,踢不见鼓,鼓与舞已经逐渐发生了分离,如今的踢鼓已经无鼓可踢,成为锣鼓点的伴奏。踢鼓秧歌的表演角色有:净—落毛,生—鼓子、疯公子,旦—拉花,末—大脚婆、货郎、先生,丑—和尚、赖老婆。其中,“落毛”、“疯公子”、“大脚婆”、“先生”、“货郎”、“和尚”、“赖老...  相似文献   

13.
巴入乐舞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跳丧鼓”,是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那高亢的歌声,深沉的鼓点,粗犷的舞姿,能久久恼人不寐。考其源流,笔者认为跳丧鼓是一种原始社会巫歌巫舞的遗风,亦体现了巴楚文化的交融,是由古代巴人乐舞发展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40年代初,湘黔边苗族人民的“跳仙会”起义,是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当时,称为“神兵起义”或“木刀起义”,永绥(今湘西花垣县)一带则叫“麻王运动”。一、“跳仙会”起义的原因 1938年,苗民革屯抗日力量被瓦解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苗民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苗区增收苛捐杂税,四处抓丁派款,垄断食盐贸易,广大苗民过着极其困苦和悲惨的生活。当时,在湘西苗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钱是县长的,有谷子是财主的,有猪羊是队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入乡问禁”、“入乡随俗”,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被尊重。为什么要问禁、随俗呢?原来民族地区的禁忌就是“法”。违禁被看成是违法。同样,民族风俗习惯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败俗也被看成是违法。只有问禁才能知法,只有随俗才是守法。湘西苗族禁忌是苗族习惯规约和行为规则,是苗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域性的苗家意志的反映,并通过管理机构确认的、以禁忌形式出现的习惯法,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17.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18.
1 山江镇是湘西凤凰县西北部的一个小镇,辖13个村1个居委会。全镇11951人,其中苗旅占总人口数的99.01%,是个民族特色浓郁的苗家小镇。这里,人口问题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湘黔苗民乾嘉起义以后,清王朝征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统称之为“屯政”。举办“屯政”,不仅对清王朝镇压苗民反抗,恢复和加强对湘西苗族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当年在湘西举办“屯政”的具体情况若明若暗.有的著述当涉及这一问题时,甚至概念不清,内容混淆,按照某些不确切的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