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增加值核算与会统衔接刘丽萍用分配法计算增加值可以从企业初次分配的角度来反映企业最终生产活动成果。企业初次分配包括了增加值的构成要素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按分配法计算增加值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  相似文献   

2.
滕牛宝 《江苏统计》2000,(12):31-32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为“龙头”的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生产角度它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角度它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 ;从支出角度它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 ,而各产业的增加值又来源于其内部各个行业或部门的增加值 ,故各个部门增加值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 ,各行业、部门增加值核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 (或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质量的高低 ,本文仅…  相似文献   

3.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协调增长,已经成为社会焦点。以"十一五"期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和人均劳动者报酬两项指标为基础,分析研究初次收入分配中工业增加值分配格局变化及劳动者报酬变化情况,指出工业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并呈下降趋势、人均劳动者报酬逐年提高但增幅低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等,建议通过完善劳动报酬决定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等途径,促进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合理增加。  相似文献   

4.
工业增加值的简易计算法,实际上就是按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办法,它是从新增加价值的分配角度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也就是职工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应得的产品销售利润、税金、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增加值之和.资料来源:由综合统计从财务报表中抄摘.1.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损益表”中第4行本月数.2.产品销售利润——从“损益表”中第9行减第6行的本月数.3.应交增值税——从“主要税金应交明细表”中第2~4行相加,减去第6行的本月数.4.折旧——从“资产负债表”中第25行的期末数减去上月期末数就等于本月折旧费.  相似文献   

5.
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原核算体系的区别之一,就是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多元化企业,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总量的指标由总产值改成增加值。从工业上讲,工业增加值指的是工业企业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或者讲是追加到原材料上去的那部分价值,它克服了工业总产值计算中的重复计算内容,使工业成果更纯、更精。在计算方法上,一般采取使用较早、取数比较容易的分配法。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新创造的价值去向归集的这部分价值。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研究增加值增减及构成的变化,有三个方面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廷山同志在《对工业增加值分配法计算公式的改进》(载《统计研究》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宋文)一文中,提出了对工业增加值分配法计算公式的改进意见。宋文中关于生产税所包含范围的提法,值得商椎。 宋文认为,增加值中的生产税应包括各种税金,而不应象现行统计制度中规定的那样,只包括利前税。因此,宋文中的生产税的定义除了利前税  相似文献   

7.
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称工业增加值。从生产角度讲.工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即为增加值;从收入角度看,工业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因此,工业增加值实际上就是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到的整体经济效益。作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即对这一成果的分配必须界定它的合理比例,才能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及员工平均收入的逐步提高。一、“八五’时期轨迹1990—199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构成变化单位:%从九十年代以来,绍兴市工业以…  相似文献   

8.
为了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从2002年4月起,国家与省、区、市开始利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开始试行计算工业生产指数,各县(市、区)统计部门也按该试行方案进行试算。根据试行方案规定,这种方法,除了计算当年价工业增加值外,还要利用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即剔除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的虚增虚减,计算出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进而得到工业发展速度。对现行价格工业增加值进行缩减,采用方法有二:一种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1日,全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制度。由此,会计核算资料会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将以工业为例论述如何在新会计制度资料基础上计算增加值的问题,与同行共探讨。一、关于分配法增加值构成项目的讨论现行工业统计制度中,分配法增加值的基本公式为:  相似文献   

10.
工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的收入,也称劳动者报酬,它是生产单位付给职工的货币现金和实物报酬的总和。根据GDP核算方法,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个流向,即:政府所得、企业收益和居民收入。从分配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看,政府所得就是生产税净额,它的主体部分就是财政收入,企业收益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居民收入就是劳动者报酬。  相似文献   

1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表现。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本国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国居民投资、外国居民生产的,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  相似文献   

13.
徐衡 《统计研究》1986,3(3):23-25
一、计算建筑业增加值指标的意义 建筑业增加值是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中的一个基础指标。它是建筑业劳动者改造劳动对象,为社会制造建筑产品的生产活动而增加的价值。由于它是以建筑业作为总体进行核算的,凡是凝结在建筑产品中的其他部门为建筑业提供的产品与劳动的价值均不属于建筑业增加值的内涵。但它是以一定的时间长度作为观察单位的,因此把前期劳动成果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视为增加值的构成要素之一。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自身实物形态不变,从一定意义上看,折旧有积累的性质。所以增加值大体上就是我们计算的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与净产值之和。  相似文献   

14.
在国民经济核算试点工作中,我们根据全国方案和省补充方案的要求,对增加值的“三者分配”去向指标(即支付给个人、支付给国家、留给本企业或支付给其他单位);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布置到各企业(单位)进行试算。第一种方法:增加值在增加值表中按企业(单位)初次分配的意向,计算“三者分配”的数值。  相似文献   

15.
计算工业增加值有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绘配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同样,工业中间投入也可由两种途径求得:一是由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以及利息支出相加求得,按现行会计核算和有关规定,均按不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价格计算;二是由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减去工业增加值再加上应交增值税求得,在这里的L业增加值应是用分配法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工业中间投入一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L…  相似文献   

16.
宋克辉 《统计研究》1992,9(5):38-40
一、按季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以支出法为宜最近,国务院决定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考核日常经济运行的代表性指标,要求统计部门按月、按季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为此,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这个方案考虑到地区流入流出核算的难度,提出: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建立在收入法和生产法的基础上,暂不考虑支出法。  相似文献   

17.
于晓 《上海统计》1997,(5):39-39
增加值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指标。建立增加值统计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建立资金流量核算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一个企业来说,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真实地反映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如何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已成为目前工业经济效益统计中的迫切问题。现行统计制度中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公式为:  相似文献   

18.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和支出法(最终使用法)三种。生产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增加值的总和,收入法是劳务和财产等要素在生产产品和劳务时取得的收入报酬,支出法是在消费、使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时所花费的支出。用货币表示的这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总量大体上是相等的,在国外称为三者等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支出法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董礼华张希云今年第6期《中国统计》刊登了许宪春、顾建红撰写的“怎样计算不变价增加值”一文,详细介绍了当前我国各产业部门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即生产法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本文则从各支出项目的不变价数据核算出...  相似文献   

20.
周莉华 《上海统计》1996,(10):16-17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实现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工业增加值将作为新的工业经济总量指标取代工业总产值。而目前我们公司系统在用生产法、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过程中,对两者存在的差异实行控制比例,这是否合理,笔者认为既不科学,也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