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韶、冯金源先生在《学术月刊》上发表《杨朱考》、《杨朱考补充论证》两篇文章,论证了半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杨朱实即庄周”这一论点。文章谈到此论点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曾引起学术界讨论的大致情况,以为问题并未解决。因此,“直到如今,与杨朱有关的问题,即使最杰出的史学家,也会沿着传统的错误见解,得出错误的看法。”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虽然提出“杨朱实即庄周”一说,但没有详细论证,“因而当时赞同其观点者不多”。两位冯先生对蔡说重新考证,认为蔡说“是站得住脚的”。对此,我愿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与两位冯先生商榷,同时也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2.
庄周、杨朱年代考冯金源庄周与杨朱在先秦思想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人欲了解先秦思想史,先对庄、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有一个确实可靠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庄周的在世年代及活动年代甲、《史记·老庄列传》泛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又载明"楚威...  相似文献   

3.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及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宗昌 《理论界》2008,2(5):161-163
杨朱学派的名实观在《杨朱》篇中进行了表现,其对名实有不同的界定。同时,先秦作品对杨朱派及其名实观也进行了文学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吴虞论杨墨李知恕在先秦诸子中,最为儒家所攻击的是杨朱学派与墨家学派。吴虞贬斥儒学,称颂诸子,自然对杨、墨两家多有论及,并称誉有加。杨朱学派论杨朱学派是先秦诸子中,今天最难考辨的一派。无论是杨朱的生平事迹、还是其著述,都无专书保存下来。只是在《苟子》、...  相似文献   

5.
一、杨朱其人及其学术思想 杨朱是何许人也,历来众说分歧,《古史辨》辨之甚详①,现在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主张杨朱是道家人物,老子的后学,生于战国时代②,或称阳生、杨子③、但是有人认为与阳子居并非同一个人物④。还有人认为杨朱在老子之前⑤,甚至是道家先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4,(5)
由于古今视角的不同,今人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从同期文献等客观性证据出发,考证杨朱学派的兴衰史,可以证明杨朱学派曾经是国内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伴随杨派的繁荣,还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到战国末期,杨朱学派已渐没落。循着相关文献之间出现的矛盾,还可以发现之所以《庄子》中既有"杨墨",又有"儒墨",是因为存在写作年代上的先后,《庄子》之《胠箧》等篇并非晚出的作品,反而可能是《庄子》中最早的篇目,甚至可能是庄子的成名之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要算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杨朱的学说曾以其“言盈天下”而轰动一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可是不久即告销声慝迹.何以绝灭如此之速呢?今考其原因,略有如下数端:第一,杨学受到儒家巨子孟子的曲解和攻击,孟于谓“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上》),这在当时乃至以后均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人们不愿花精力去研究和把握杨学的全面而真实的内容.第二,杨朱“为我”的主张表现出重个人、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载《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假说》)是一篇颇有深度的新论,读后深受启发,情不自禁亦想发几点旁论.首先是,新颖的观点建立在充分论证之上.仅仅提出新颖的观点并不难,几乎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即可,而对新论进行充分论证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难看出,作者在探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态度确是严肃的.提出的论点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力度,这应归之于《假说》的论证来自对实践的发掘与升华.这种学风值得赞许.其二,《假说》并不象某些文章那样,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思的话作为论据,而是在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思  相似文献   

9.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曾有人认为杨朱非道家,其论据之一就是;老、庄屡言没身、无我,推崇“无己”,而杨朱力倡为我,主张一“贵己”;《庄子》一书对杨朱及其学说,多有微辞.如果杨朱也是道家,那么,《庄子》抨击杨朱岂不是道家抨击道家、本家相互抨击?这不合情理,也有背史实.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主无我、一主为我,这只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么追求“全生葆真”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合题.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人格的完整,并对独立、自由的精神生活怀着诚挚的敬意和热切的向往,一直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特征和传统.在这方面,老子开了先河,杨朱继之,而庄子为其楷模.  相似文献   

10.
杨朱考     
杨朱是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学术界里的一位难以了解的人物。据孟轲说,他那个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当时天下的学说,“不归杨则归墨”,不斥杨墨则会使“孔子之道不著”。当时,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可见杨墨儒同为天下三大派,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杨朱其人从来是使人怀疑的。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一项见解:杨朱就是庄周。蔡先生的见解,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当时有人专门写过《杨朱论》等类的文章进行争鸣。但是当时关于杨朱问题的探讨,所引用的史料,有的是正确可信的;也有的是传统史学界所坚信的,然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例如《史记·六国表》中公元前四世纪,齐王、燕王以及魏惠王三十六年以后的部分,就在年代上排错很多。正误未能定论,使关于杨朱问题的争论,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再加以当时日帝侵华加深,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杨朱问题的讨论搁置下来。直到如今,与杨朱有关的问题,即使是最杰出的史学家,也会沿着传统的错误见解,得出错误的看法。笔者多年来对此问题,作过不少探讨。终觉蔡先生的见解还是比较最可信从的。它能与最可信的那些史料符合,只是与那些不甚可信的史料在个别地方有些难合。现在我叙述一下蔡先生的见解是可以信从的,而反对蔡先生的见解的看法是不可信从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出版以后,承各方面的同志提了不少的意见。其中对于第四章第四节“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意见比较多,特别是关于所谓“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这一点。我在这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补充的论证。我也发现我的有些提法不很准确,准备在将来对全书进行修改的时候,加以改正。但是,我还没有发现我的主要论点有改正的必要。本文企图对于这个主要论点,加以补充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苏亮《熊大木书坊主身份的考证尚难动摇》一文,对陈旭东《熊大木身份新考》关于熊大木是否为书坊主的考证从论点到论据等多方面提出不同看法,有些批评意见是中肯的,有些则失之偏颇。文章对熊大木身份"研究回顾"又做一番检讨,对苏亮的主要不同意见作出答复,认为熊大木不是书坊主的观点依然成木身份"研究立。  相似文献   

13.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6,(Z1):216-217
《论荣》是东汉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王符的发愤之作--《潜夫论》中的第四篇.它反映了王符的荣辱观.《论荣》一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无论是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它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学模同志在《应当重视对生产力的研究——评介李平心同志关于生产力性质的理论》一文中,基本上肯定了李平心同志在1959年提出的对有关问题的探索性工作。笔者在当时曾经在《也谈我对生产力问题的两点认识》一文中,对如下两个论点作了论证:(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生产力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技术属性和社会历史属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联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广 《学术界》2007,(5):75-81
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本文对莫先生的全部证据以及论证过程提出质疑和辨正,认为莫先生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等三诗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相似文献   

16.
廖名春 《河北学刊》2004,24(2):88-93
中国学者中最早系统论证孔子与《周易》无涉的当为钱穆。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已有此说。因此,不能说这一 著名的疑古论点没有日本汉学的影响。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记载来看,否定孔子与《周易》经、传有关,显然是不能成立 的。  相似文献   

17.
水浒学者张国光同志近著《(水浒)祖本探考》一文(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即“郭(勋)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都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也和某些《水浒》研究者一样,否定了施耐庵的《水浒》著作权。这篇《探考》是化了力气的,对于郭刻本《水浒》给原作增加了哪些新东西是作了认真研究的。但张国光同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王坛浦和张政两同志(简称王、张)在《论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一文中(见《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对我先发表于《哲学研究》,后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简称《问题》)一文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我商榷,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我在该文中对某些问题的论证不够充分,未有展开,确实需要补充。但是,我对王、张的一些论点仍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再作商榷,并就教于王、张和哲学界同仁,以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云鹏 《理论界》2012,(6):76-79
本文首先介绍约翰.麦克道威尔在《心灵与世界》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式,然后从现象学的视角进行审视,表明麦克道威尔由于对超越论现象学的缺乏理解从而导致理论路径的缺陷。作者希望通过本文提醒分析哲学界重视现象学对意义和知识理论的研究,促进两大哲学阵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为纪念康有为等维新变法革命志士,为推动社会新生而作出的丰功伟绩,本文就康有为本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对1897年刊行的康有为为变法维新奠定理论基础和制造社会舆论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康有为在此书中对孔子“托古改制”的论证进行了分析阐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