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16,(4):100-107
从莫言的《铸剑》阅读,可以看出莫言与鲁迅文学精神的高度共鸣、相似。莫言与鲁迅的文学创作都受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潮流的巨大影响,两者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潮流中相遇。莫言从《铸剑》看到的鲁迅精神,是鲁迅魔性叙事的突出特点。莫言的创作中也具有明显的鲁迅式的魔性叙事。莫言与鲁迅的部分创作都属于浪漫主义的极端型写作,都饱含激情、意志力量、怀疑与虚无,都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怀疑、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2,(2):161-168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是受鲁迅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在莫言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鲁迅文学的影子。莫言的《檀香刑》与鲁迅创作具有非常深刻的互文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檀香刑》是对鲁迅文学的吸收、转化和扩张。《檀香刑》的酷刑叙述是其突出的特征,鲁迅创作之中也有酷刑叙述。“看客”是鲁迅创造的,莫言也写了“看客”,同时也将刽子手赵甲作为主要人物。《檀香刑》的视角转换是对《狂人日记》视角转换的发展或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东京田畑书店1978年出版京都大学教授竹内实写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远景》。全书二百五十页,共三章。介绍和研究鲁迅三十年代的生活,认为“鲁迅是人,不是神,所以鲁迅也不能没有缺点。”作者根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内山完造的《花甲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论述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关系。作者研究了《故乡》、《阿Q正传》,介绍绍兴的历史、地理和风光,并且从鲁迅家世的考证,推断鲁迅与周恩来可能是同族。同时  相似文献   

4.
从《狂人日记》的未完成性看鲁迅反传统思想的对话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科 《社科纵横》2003,18(1):65-66
《狂人日记》是一出包含许多微型对话与中型对话的大型对话 ,文本的未完成性表现了鲁迅反传统思想的对话性 ,本文从怎么写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鲁迅在写什么 ,从而提出不同于以前以一元论对作品加以定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由于痛感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性的愚弱,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他便于一九○六年决定放弃学医,从事文艺活动。但是,就在此时,鲁迅又写了好几篇有关自然科学的论文。对这种仿佛变化无常的做法,可从鲁迅《科学史教篇》结尾处的一段论述找到解释。在这篇论文里,鲁迅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出发,探讨了科学、实业、宗教、文艺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最后深刻地总结说:为了人类的文明得到全面的发展,既需要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内,文艺界的一些青年作者和高等院校文科的一部分学生,在张扬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同时,往往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同“全盘西化”划了等号,似乎鲁迅提倡“拿来”就是主张“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拿来主义》一文的实际,也有悖于鲁迅对待外国文化艺术的一贯思想。《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收在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文章是针对中国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主义而发的。在批判“闭关主义”的同时,也抨击了近代以来的“送去主义”。主张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在“送去”之外,也要“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要实行“拿来主义”,在鲁迅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  相似文献   

7.
说到狂人,马上会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作品,而是将它放到鲁迅作品的系列中,同其它艺术形象进行比较,就能发现,鲁迅创造的这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他日后的艺术实践有一定影响。事实上,鲁迅不止创造过一个狂人,他创造的其它艺术形象也有“狂”的特征。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显然也是个狂人。再如《孤独者》中的魏连,亦不乏狂气。通常,论及狂人,大都只注意到狂人形象,对鲁迅的其它作品与狂人的联系有所忽视;并且在论述中,每每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作解释。确实,果戈理的作品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一系列相似之处。比如,两篇作品皆为日记体,都写了一个佣人和狗。鲁迅的狂人看见赵家的狗,怀疑它和主人同谋要吃人,果戈理的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熔古铸今的艺术形态与风格──释《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就是“故”事“新”编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如果说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结集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彷徨》,那么,他的取材于古代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却是从一九二二年冬的第一篇《补天》《原题为《不周山》)、开始,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最后三篇《采薇》、《出关》、《起死》,延续了十三年之久,贯串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是鲁迅生前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因而,就鲁迅的小说创作来看,《故事新编》,也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 《故事新编》究竟是什么性质、形态、风格…  相似文献   

9.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大家要我写点纪念他的文章。记得一九五四年,我初来浙师院时,在一次学习会上,我曾说过我认识鲁迅先生。后来在“文革”中遭到某些人的讥讪说:“你也配认识鲁迅!”从此,我再也不敢谈鲁迅,也不敢承认认识鲁迅。我想现在是不必怕了,可说几句了。但因为事隔多年,有些事只能记个大概,要写成文便又模糊起来了。但无论如何,我要说一说,也算一点纪念。我在北京时,正是青年们对鲁迅先生誉望日增之时。我当时是搞古典文学的,但对《新青年》、《语丝》极有爱好,因而也非常尊敬他。我也听过他几堂课。当时北京各大学的课堂多半是开放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入座听讲,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许多一时名家的。当时北大、师大中文、历史各系的名教授,大部分是余杭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或旧相  相似文献   

10.
赵光亚 《求是学刊》2012,(5):102-108
鲁迅与(审美)游戏学说关系密切。他翻译与引进了游戏理论,关注余裕理念;对《故事新编》创作中"油滑"现象认定上的自我矛盾与犹疑,折射出鲁迅对于文学游戏的自觉与警醒。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立场,显豁地表明鲁迅对游戏理论独特审美价值的深刻洞悉及运用该理论介入文本批评的理论自觉。鲁迅所谓"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给他的审美选择与文学创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创作思想,是鲁迅关于写“新人”的文学主张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抱着真诚态度的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的这种冷峻而执着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他的文学思想中勾留出了鲜明的轨迹。但,影印在这轨迹中的决不仅仅是冷峻和执着,还有希望的火花和新人的胎动。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鲁迅就认  相似文献   

12.
丙子本考     
鲁迅先生说过,要探讨创作过程,最好看大作家的手稿。从事创作的同志,对《红楼梦》的版本也有颇感兴趣者,他们当然是想从这部书的手抄本中学习写小说的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各种文学作品版本的终极目的。同时,因为《红楼梦》和《石头记》的抄本很多,通过这些版本的会校,写定一个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本子,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研究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意义很大,于疑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中国古人对于儒家经典奉若神明,而对于稗说则随意改窜;如果我们把他人的涂鸦也误认为是芹溪的笔墨,《红楼梦》研究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从周作人评价鲁迅 《阿Q正传》 所用"山灵的讽刺"这一概念入手,探讨其根源,指出周作人在定义鲁迅的写作特质时,除根据他们共同的阅读范围来确定鲁迅所受影响的来源外,主要依据了自己所受的古希腊及英国文学的影响.所谓"山灵的"(Satyric)这一限定语,既包含古希腊神话人物萨提儿本身的特质,又包含古希腊特有剧种萨提儿剧的特征.周作人还挪用了泰纳 《英国文学史》 中对斯威夫特的评述,作为其定义鲁迅"山灵的讽刺"手法的重要参照.正因为周氏兄弟思想资源的差异,周作人对鲁迅写作技法的理解中实暗含着两处与鲁迅的分歧:一是对幽默概念的不同认知,二是尼采意义上日神与酒神精神所象征的不同个性与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除开科幻小说等体裁外,要算一九○九年在日本出版的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域外小说集》两册。其中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为鲁迅所译。安氏的中篇《赤 记》(通译为《红笑》)当时也在第一册后登出译书预告,但因故没有译完(后来鲁迅亲自校订了梅川的译本《红笑》)。他刚踏上文学翻译之路,首批介绍的文艺作品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安氏和迦氏的小说,由此可见他喜爱的所在和程度。这四篇小说是他充分阅读两位作家许多小说后筛选的结果。四篇小说重点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僧伽罗语组副译审王允唐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选》(上册)僧伽罗文版1993年在斯里兰卡由黎明出版社出版。 《鲁迅短篇小说选》收入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8篇,它们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和《阿Q正传》。篇目顺序按小说发表年代排列。在此以前,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曾被译成僧伽罗文和英文出版(英文版居多),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濑户宏所著《日本最近两年的鲁迅研究》一文介绍,近两年来日本出版了不少有关鲁迅研究的论文和书籍。现简述如下: (1) 新岛淳良的《鲁迅研读札记》(晶文社,1979年2月28日出版),主要是评述《呐喊》一书中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一些短篇文章的书。(2) 小泉让的《鲁迅与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6月30日出版)。此书主要描写上海的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在鲁迅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以及鲁迅  相似文献   

17.
《东西南北》2014,(23):70-72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8.
续论《野草》吕恢文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我在《论<野草>》(载《北京社会科学》95年第3期)一文中,先说明了方法:《野草》与鲁迅同期(亦涉及稍前和稍后)的作品,在思想上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充分研究和参考鲁迅相关著作,十分有助于理解《野草》──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改革社会,他毕生作了不倦的探索、思考和奋斗。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对于造成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旧的社会制度,他始终不渝地予以揭露、剖析,“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尤其是他写的自称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一七》)的杂文,更是掷向旧社会的匕首和投枪。瞿秋白同志说得好:“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20.
论《伤逝》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剧的深刻性胡玉娟《伤逝》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小说,它以一对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婚姻悲剧为题材,通过男主人公涓生对往事的回忆与追悔,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涓生与子君从热恋到同居,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