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全盘西化"论的两大思维特征,张岱年作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具体来说,一方面以文化要素的可析取与可重构为根据,张岱年否定了把文化视为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论点;另一方面以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为基础,张岱年批判了"全盘西化"论者的自卑心理与民族虚无主义取向。据此,张岱年揭示了"全盘西化"论的思想谬误,阐明了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一个文化主体能否自觉地进行文化自我批判,关系到一种文化的兴衰存亡。张承志在高扬回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逐渐对民族文化中的缺陷———乡约传统、小商传统、内部分裂、宗教世俗化堕落、人道主义的缺失、穷人消极等待救助等进行了批判。这种自觉的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对于他的文学主题的升华和回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文化主体能否自觉地进行文化自我批判,关系到一种文化的兴衰存亡。张承志在高扬回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逐渐对民族文化中的缺陷——乡约传统、小商传统、内部分裂、宗教世俗化堕落、人道主义的缺失、穷人消极等待救助等进行了批判。这种自觉的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对于他的文学主题的升华和回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 90年代的长篇小说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文化思考。不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倾向 ,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构意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文化救赎论是最流行的现代性问题的叙说方式之一。早期的批判理论是现代性文化救赎论的积极鼓吹者。但富有讽刺意义的是,早期批判理论的现代性理论的致命伤恰好就是他们的现代性文化救赎观念。因为这种观念使得批判理论把现代性变成了在怀旧情愫中产生的“幻想的文化现代性”,缺乏现代性要求实践自身的行动维度,也缺乏现代性介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现实维度,更缺乏现代性与传统断裂而永远关注自身、关注当下的无畏勇气。可见,现代性的文化救赎论割裂现代性的存在形态与其文化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既无助于现代性的重建与自我辩护,也无助于现代性的批判与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即将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1)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领域;(2)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3)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必要与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哲学的批别?无论常识性的看法,还是学术界的观点,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哲学的批判既不能从被批判对象那里得到依附性的规定,也不应从哲学的对象性方面把这种批判当成外在的或可有可无的。本文旨从哲学的主体性方面来提示哲学的批判,这就必然涉及到哲学的自我批判。因此,哲学批判的特性和内容有待于来自哲学的自我批判的规定和检验。本文基于上述,首先,简述了哲学批判的涵义、本质和目的;其次,考察了哲学由批判到自我批判的意义;再则,比较了康德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另外,探讨了哲学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之关系;最后,阐明了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之中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四”与“文革”在批判传统文化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盲目西化与全盘否定。在全球化不断冲击我国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的今天,借鉴两次文化变革中所出现的批判误区,加强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将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创造面向世界的,现代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批判安凌摘要金庸的新武侠小说,除了在语言、艺术上臻于较高境界外,更主要的是他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批判。笔者试图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民族心理、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这种心理、文化的批判。关键词金庸小说,反传统我们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12.
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文化名人的活动对于本民族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对于统治者的思想影响深刻,对于文化价值系统的更新,和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进程,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过程中族群文化重构与民族自我认同加强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维护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要求中所体现的族群性与国家认同并非对立关系,各民族文化重构过程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成过程具有同质性,有着共同的目标及能动性结果。各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自信宏观叙事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框架下提供了国家认同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5.
柯亨将马克思的剥削批判重构为纯粹的规范性批判,遗失了关键的现实批判维度。马克思对剥削的批判蕴含对自我所有权的肯定这一点,并不像柯亨担心的那样会构成他的理论弱点,因为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指向抽象的自我所有权,而是指向自我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悖论,即会蜕变为“他人占有”和“自我丧失”。这一悖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导致的社会分化,只有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所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商品性的意识形态,文学消费主义的出现曾经促进了社会的世俗化转型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但商品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过度膨胀又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庸俗化与消极性的意识形态。为重构文学的积极公共价值功能与文化身份,必须对其文化消费的物化逻辑、文学生产的工业化形态、伦理道德的娱乐化旨归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与清理。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批判意识与意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的缔构与积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真理与谬误并存.而编辑作为社会文化缔构的"把关人",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之重任,必须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并且,一切批判都首先是,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对意识的批判,因此,编辑的批判首先应当是对意识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文化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而文化的异化造成了文化对人的束缚,带来了人的异化,文化活动动机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二律背反,它决定了文化批判的必要性。教育不可回避文化批判,这是由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教育实现文化批判,其首要任务是要回归人的天性,其次要加强教育哲学的价值引导作用,再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