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尽各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垄断.  相似文献   

2.
张库商道,南起张家口,北至库伦城(今乌兰巴托),后延伸到北部边城恰克图,是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一条重要国际商路。活跃在张库商道上的旅蒙商,在联系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活动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伴始终,历时三百余年。考察其兴衰历史,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研究蒙汉以及中俄经济文化交流史和交通史,均有重要意义。对此重要题目,多年来历史学者鲜有踄足。本文就张库商道的兴衰,旅蒙商的组织和经营活动以及它们的历史作用,做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务必从我国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这条曾经的文明、和平与开放之路,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价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要注意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功能、构建国际新秩序功能和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知识、信息经济、新经济活跃的一个世纪。在现代科技信息时代,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知识及其不断发展与创新。人力资源将是推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效率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迎接扑面而来的挑战,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投资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大力发展我国各种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急待我们去解决.应当努力探索一条即适合我国现实经济和高等教育条件,又适合我国成人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高等教育办学之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概括地论述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与文明走向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作者指出,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文明的伟大飞跃,将成为21世纪世界历史、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从川西重镇雅安出发,经过西藏的康定、昌都,到达拉萨,再到尼泊尔和不丹,这是一条非常奇特神秘的古代商道,被称为川藏茶马古道,它从唐代开始距今已存在1300多年。这条古道对促进汉藏贸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茶马互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巩固汉藏民族团结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6年9月25—27日,俄国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举行了第7届国际学术会议《中国、中国文明和世界。历史、现状和前途》。 第7届会议论述的主题是“21世纪中俄稳定发展的问题和潜力”。重点是中俄改革比较分析,以客观态度研究中国经验及其运用于俄国的可能性,探索扩大和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相互联系和合作的途径,这一重点列入了会议各组的议题。各组的工作按下列方面进行:“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俄中经济相互关系问题”、“中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中苏文学关系的历史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中苏文学关系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们应调整认识这一关系的路径和视角,重新认识70年来苏联文学的历史遗产,正确看待世纪之交的“当下俄国文学”,正确认识20世纪末中国兴起的俄国文学热。  相似文献   

11.
中俄经贸关系自80年代上半期恢复以来,发展较为顺利,9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但这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充分的根据可以证明,21世纪中俄经贸关系前景将更加美好。不过,由于目前中俄经贸关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面临一系列困难,所以,近几年内中俄经贸关系不大可能有较大和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营销就是集聚势能,营销就是解决竞争。中国企业营销必定要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元5世纪,商队沿着从中国到印度南部的丝绸之路运输丝绸、香料和食物。但这条穿山越岭的危险通道并不只是重要的商道,它也是佛教的传播线路。中国僧侣去印度研究佛经,然后把教义、圣像和仪式带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砖茶之路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砖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个奇迹.不仅奇在形状上,更奇在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上.围绕砖茶的生产、长途运输和营销,形成了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长达上千年的砖茶之路.历史上的砖茶之路共有五条,从我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砖茶产地辐射向遥远的青藏高原、西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乃至俄罗斯.砖茶之路不仅创造了中国茶叶史上的奇迹,孕育了奇特的砖茶文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内地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构成、城镇形成、政治治理等方面,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苏全有在清代中西茶叶贸易中,中俄贸易占有相当的比例,影响举足轻重,而目前史学界却尚乏专文论及,这与其地位极不相称,故对之作一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清初中俄茶叶贸易从蒙古军统治俄国时期起,中俄贸易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俄国独立以后,...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各类共同性危机亟需各国秉承文明共存、交流、互鉴的理念加以应对。文明互鉴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够消除不同文明圈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隔阂、误解、偏见,实现人心相通,从而为最低限度和终极意义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提供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支撑,而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明互鉴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种种迹象表明,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已成为制约文明互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障碍。文明平等、包容、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在给中国及世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日本公司治理模式也一度成为世界各国追捧的对象。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及长达10年之久的低迷,使得日本公司治理模式也陷入了困境,日本公司治理模式该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剖析,本文从综合的、历史的、演进的视角来研究21世纪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走向,认为21世纪日本公司治理必然走“模仿+改良”的多元化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终结了,但这一实践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却起了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20世纪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留给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给面对经济全球化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留下了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最好的桥梁,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动因。中俄间的文化认同,具有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它的内容更广泛,基础更深厚,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作为两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历史的大国,彼此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用事实驳斥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为寻求与扩大国际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认同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20.
清朝政府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推行了茶马贸易、陕甘茶引、以票代引、四川边引、部票贸易等五种不同的茶叶边销模式。五种茶叶边销模式的茶源地、茶叶种类、经营主体和课税标准差异明显。茶叶边销是清政府治边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清政府通过茶叶边销征收茶税,增加财政收入,为其治理边疆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清政府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茶叶边销降低其治理边疆的成本。此外,茶叶边销还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商品交换,推动了边疆牧区土特产的商品化,推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史疆域的稳固意义重大。它促使清代边疆地区形成点、线结合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清代边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从而塑造了清代边疆地区新的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奠定了后来中国边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