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教授 ,听说您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与您的经历有关 ,能否介绍一下 ?●回顾起来 ,很有感慨。人的经历与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激发我思考中国经济问题的是家庭的贫困。我生于普通工人家庭 ,父母亲善良、勤劳 ,为养活我们 ,非常辛苦 ,但家庭生活一直非常拮据。那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使像我父母一样辛苦劳作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可能是我选择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其次是“文化大革命”的经历。那时的口号是“抓革命 ,促生产”。我们真诚地参加革命 ,希望国家能强大富裕起来 ,但结果却是革命破坏了生产 ,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2.
张军教授     
①1994年于泰国曼谷②1993年与妻子、儿子在法国巴黎③1997年与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伦敦④1998年摄于丹麦哥本哈根安徒生铜像前  相似文献   

3.
丁丁,和你认识这么久了,有两个问题一直想找机会问你。我感觉你也许是中国学者中精力最旺盛的。我一直在想,你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我感觉你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在你身上既有古典的、传统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很强的现代理性主义倾向,同时你还具备了非常明显的后现代的反理性批判精神。这是从时间维度上看的,如果从空间维度上看,你身上又融合了东方的神秘主义和西方的科学主义。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们是怎样在你身上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曹老师,您好,您是我国第一位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博士,从硕士论文《〈文心雕龙〉中的灵感论》到博士论文《中西比较诗学》再到现在的比较文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历了较为明晰的学术转向,学界中人对您的了解和关注更多的也是在比较文学方面,您能否谈谈您早年在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研究吗?您如何看待您的学术转向呢?●谈到转向,其实我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16岁考上文艺兵,在部队文工团先拉二胡,后拉小提琴。1976年,作为最后一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我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评论专业学习。当时复旦大学有一批资深的…  相似文献   

5.
程教授.在您的治学道路上,受哪些学说和哪些人的影响最大?从中学开始,学习毛泽东著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黑龙江国有农场曾自学《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和《反杜林论》等马列书籍,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社会科学论著;在复旦大学读书和任教期间,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和中外经济学说史;改革以来,又研读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的新作品。应当说,“马克思学派”(恩格斯用过此语)对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影响最大,这也可以包括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但我的学…  相似文献   

6.
樊浩  夏冰 《学术月刊》2013,(1):171-176
樊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您执著于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并率领团队开拓东南大学伦理学发展的事业,一路走来,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学术进步的历程?好。我的学术道路与同代人相似。走上哲学伦理学的研究,起初很偶然。我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1975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做过两年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只有16岁,比许多学生还小,被当地人称为"小先生"。后被调进根思公社(以抗美援朝时期的特级英雄杨根思命名)机关做秘书。  相似文献   

7.
我的学术道路——邓正来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赵大千 《学术界》2007,(5):234-242
被访者:邓正来(文中简称邓);采访者:赵大千(文中简称赵) 赵:您在上大学前有什么样的经历?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苏力  于明 《学术月刊》2020,(3):179-184
<正>苏力老师,您好,熟悉您的读者都知道,您年轻时参过军,后来考上大学,走上学术道路,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学术道路,有没有哪些学者或哪些著作,对您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说实话,我没选择法学,更多是种种机缘让我进了法学这行当。如果能从头来,我相信我会选择理工科,而不是文科。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是工科男,比如我更重视逻辑和抽象思辨,关心因果变量的分析,包括对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感性的问题。就像福柯说的,对于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历史或没有理由的问题,我也会努力分析,追求历史的和结构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11.
王宏图  战玉冰 《学术月刊》2020,(10):179-184
<正>王老师你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对你进行访谈。我们都知道,你的父亲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王运熙先生,你有着非常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家学渊源。那么,古代文学的家学传统对你从事学术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我父亲自194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家里有大量古籍图书。但我上小学时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学校教育尚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李怡  李俊杰 《学术月刊》2015,(2):171-176
一、文学阅读的历程○李老师,您属于6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这个代际的典型性,在您看来是不是您曾提到过的与某种意义上的荒芜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荒芜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并最终在您的文学研究工作中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呢?我所谓的荒芜不是一个比喻,它是真实的感受。我这代人开始读书是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我们国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施龙(以下简称施):丁老师,您主持编撰的《中国新文学史》出版了。作为编撰者之一,我知道这部文学史凝聚了您最近几年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思考。虽然因为一些限制,您的相关思考还无法在这部文学史中得到更为深入、系统的展现,但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的整体架构还是基本得到体现。在此,您能再就这两个概念及它们在百年新文  相似文献   

14.
○韩教授,你从事哲学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发表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促使您投入哲学研究并乐此不疲的动力是什么呢?●从事学术研究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我之所以热衷于哲学研究,原因就在于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生产思想的,哲学是提供理念与方法的,哲学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哲学是注重怀疑、批判、超越和建构的,哲学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独立思考、批判和超越精神。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我喜欢“思想”,喜欢深究问题和独立思考,喜欢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何教授,我们注意到近五年来您连续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主题涉及到投资运行和理性选择等问题,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谈一些对我们做学问有启迪作用的看法?●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体有相仿的经历,早期教育受“文革”影响,继之,下放农村或进工厂,直至高考制度改革才拼搏成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做学问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的学问,的确与一个人的经历有一定的联系,社会经历厚实会教导一个学者思考或审视社会现象。具体地说,在学生时代,他的思维不会完全被教科书束缚;在研究阶段,不会全然由…  相似文献   

16.
○林教授 ,您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是 1 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请您为大家 ,特别是青年学生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和心得。●我进入经济学殿堂其实是很偶然的机缘 ,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 ,直到 1 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 ,那时已经 2 7岁 ,1 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  相似文献   

17.
○我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学者在他们的理论建构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并以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概念来解释问题。比如,林毅夫教授的关键词是“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周其仁教授的关键词是“产权”;汪丁丁教授的关键词是“制度”;同样,您的研究中关键词是“劳动力产权”或“人力资本产权”。一般来说,字面上的理解“劳动力产权”是一个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可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制度经济学的三大学派如芝加哥学派、华盛顿学派、卡内基-梅隆学派他们都不讨论“劳动力产权”问题,他们讨论的是制度变迁,是物质意义上的产权问题。我个人觉得,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金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您是中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知名的中青年学者,2001年获得了江苏省社会科学类唯一的青年科学家奖称号。首先,我想请您谈谈您的治学背景。  相似文献   

19.
陈教授,您是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出道较早,在不过十余年之间就以个人之力,编成了《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补录遗作超过一万篇。在前人研究非常充分的唐代文学领域,取得如此可观的成绩,令人惊讶!一般中青年学者都偏重于理论阐释,而您似乎更醉心于文献考据,辑逸辨伪,不知是怎样形成这一治学路数的,是否有家学渊源或其他特殊原因?多谢过誉。如果说从开始研究生学习作为学术工作的起点,至今已二十一年,自感只是按认定的学术准则进行研究,并尽自己的力量做得好一些。所以偏重于文献考据,这有一个过程。我的学位论文还是…  相似文献   

20.
张涛甫  周奇 《学术月刊》2024,(2):211-216
<正>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知道您是文学出身转入新闻传播学界,这种身份的转换在过去是很普遍的,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优势,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辛酸苦辣甜都有,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请为青年学人分享一下治学的心路历程和经验?非常荣幸接受您的访谈。《学术月刊》在中国学术界地位崇高,是人文社科学者敬重的学术平台,接受贵刊专访,受宠若惊,也深感忐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