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2.
安怡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诸多表现手段之一,正为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所重视。近年来,对于影片中的色彩设计、应用,及其各方面的感染功用,在理论界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有些电影艺术实践中,色彩手段的美感功用还没得到充分发挥,而富于创造性的,高品位应用色彩的电影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查其症结,是对于色彩的美感功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3.
王爱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7,(4)
我国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早在周代搜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记载。继《楚辞》后出现的汉魏六朝乐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不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描写爱情的佳作。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民自己创作的歌, 相似文献
4.
周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本文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考察重复叙述的单纯及其所蕴涵的丰富意味。首先从重复叙述与音乐叙事的类同关系,分析余华作品通过语词、片段、细节等不断重复达到叙述丰富的过程。其次,从构成的圆环式叙述结构拓展意义空间,阐述重复叙述所产生的个与群的意义。最后指出重复叙述对主题的强化功能及其产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侯娟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56-158
正如作家能生于爱才能文一样,教师也是能生于爱才能教。教育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幼儿教师的教育爱应具备三个特征,即:施爱目的的明确性、施爱对象的广泛性和施爱内容的整体性。幼儿教师要实施教育爱必须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在教师的自身修养上,要做到政治的坚定性与道德的纯洁性的统一;二是在教师业务素质上,要做到知识的渊博性和教育的艺术性的统一;三是在教育教学的安排上,要做到内容的基础性和施教的序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洪丽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曹毓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新文学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的中国文坛,尽管确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过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许多革命文艺家一直都是重视艺术的固有规律的。作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而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著称的巴人,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个。他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的风风雨雨之中,始终孜孜不倦,执着于情真美的追求,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金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9,(2)
中国的书法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艺术,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普及面之广、时代之久、影响之深,或许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可企及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饰文字为观美”是我们“华夏所独”。汉字书法积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美学思想,融注着炎黄子孙高尚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11.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钱钟书的《围城》形象而深刻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象。他们大部分是在欧美留学过的上层知识分子,既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熏陶,又受过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作者以无比辛辣的笔锋活画出了他们的自私、卑鄙、龌龊的灵魂:有市侩“学者”和商人混和体李梅亭,有封建遗老气味十足的“老派名士”汪处厚,有灵魂卑琐,以办大学为进身阶梯的“官场学者”高松年,有自诩风流,喜欢搬弄是非的陆子潇,更有崇洋媚外、假冒名流的学界骗子褚慎明和韩学愈…… 相似文献
12.
(一) “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会飞起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这是诗人艾青和法国女翻译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艾青把创作构思活动比作放风筝,说风筝的原动力——风是灵感,肯定了灵感的存在和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艾青说他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就是在狱中因一次偶然的灵感式触发“一口气写下来”的。郭沫若也曾这样叙述灵感对他的袭击:“《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 相似文献
13.
卫元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4)
一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幅广阔明朗的人生图画,总是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去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特别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们之被千百万读者当成学习与模仿的榜样,一次又一次地用他们的英雄行为来检查自己鼓舞自己,其巨大的艺术力量正是在于:以生气勃勃的鲜明的形象重现了我们的生活的真实,细致而生动地揭示了正面人物的心灵的崇高和美。英雄人物的思想与生活,就是一部丰富的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周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2)
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原始神话是丰富多彩的,它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本质的艺术形象,从它们的创立到后来各种文学作品对它们的继承、引用,由于阶级、政治的需要和人们对于它的认识、感受的不同,往往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巨大变化。从本质上讲,有的原是正面的,后来变成反面的了;有的原来是反面的,又变成正面的了。如象织女、瑶姬、夔……等等,都有着同样的命运。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这些神话形象的变迁,就可以发现,在我国神话中,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的产生、发展,直到最后定型,不管它是哪一类典型,基本上都不能逃离“落叶 相似文献
15.
曾晓卿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1-5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标准。可是,"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同仁也作了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不是因为太复杂太麻烦而不能贯彻始终,就是因收效甚微而不得不放弃。 相似文献
16.
金凤琴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4-36
拜读了《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1月号上陈春娥老师的《关于写作“中心”的再讨论》一文,很是赞赏陈老师的文章有根有据有新意,极为佩服陈老师发人之所未曾发的独特见解。但在赞赏和佩服之余,也情不自禁想谈谈我对于写作“中心”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黄汉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尤其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想象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将 相似文献
18.
李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从内容、语言方面拓展学生的作文思维空间 ,培养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即 :通过“审题”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确定主题、编写提纲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评讲不同类型的命题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改写和讲故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周次青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名篇之一。北宋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攻陷都城汴京,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偏安临安(今杭州),不图收复中原,一味屈膝求和,妄想以卑辞厚赂来保住东南半壁河山。当此时代离乱,人民灾难深重之时,李清照经历了政局动荡,家破夫死和逃亡的巨大变故,在离乱中,饱尝了人生的痛苦,家难国忧,在她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创痛。《声声慢》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那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范翔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4)
文学作品往往由于新的描写对象的引进,从而显示出一种独步前人的艺术风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文学中的主人公“都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由于描写了“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之为“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94页)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也有类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