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以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为中心向整个文坛弥漫开来,并在风行一时之后,因其滥情倾向而受到新月派为主的批判;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则发展了一种浪漫的“革命感伤”,并最终受到革命阵营的批判而走向敛缩。创造社在时代感召下和深刻反思后也以积极态度告别个人感伤,走向了革命的欢呼。  相似文献   

2.
来自理性王国的浪漫气息——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感伤主义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来展开论述。感伤主义诗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感伤主义诗歌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享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艾自怨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感伤主义诗歌中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认为创造社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本文试图对这种“定论”提出质疑和修正。固然,创造社文学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用浪漫主义美学方法研究创造社文学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此暴露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抛开“主义”式的思维方法,努力从创造社文学最为突出的情绪表现方面研究它自身,将会有效地克服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研究难以避免的空泛性和牵强性。  相似文献   

4.
“五四”浪漫抒情小说普遍带有感伤的成分。感伤主要表现为“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反映了浪漫主义者的青春人格和叛逆精神。“五四”浪漫主义小说家的风格各异,显示了不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郁达夫等先驱者对于浪漫感伤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创造”诗派是一个兼具现代主义特色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属于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创造”诗派青年诗人 ,有着更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们的艺术活动 ,更大规模地综合了不同门类的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交叉影响 ,在新诗绘画美的表现与追求上 ,显示了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创造社“革命化”以后 ,“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又呈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7.
与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不同,新月派诗人们走上诗坛的初始就执着于诗的自律、“古典的节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纠正着新文学中那股过了头的感伤与浪漫.但是,他们诗的灵魂仍然是浪漫主义的,只是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典型的或者说是激进的浪漫主义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他们跳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美浪漫主义的局限。视域扩展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们身上并延仲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呈现出多种  相似文献   

8.
"感伤"情调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普遍地弥漫在其文学批评中,并呈现出自我表现,感情夸饰以及意气用事等特征.其批评情感的质地以感伤、苦闷为底色,又有强烈的宗派意识和对抗情绪.批评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论争、论战中的情感发泄和情绪化的批判上,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但这种论战也推进了"五四"文学批评逐步走向批评意识和文体并重的规范化操作.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曾经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现代西方文艺思想的起源。五四时期,在个人发现、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社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潮流,与文学研究会所代表的现实主义潮流构成了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形势。五四浪漫主义把情感、想象等视为文学的本质,强调文学与自发性、天才、灵感等特点的联系。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影响了整个五四一代作家。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创造社开始否定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提倡新写实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以现实主义为标帜,并且否定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尽管把浪漫主义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浪漫主义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实际上,在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是一个系统 ,至少有以下方面构成 :从创作方法上讲 ,它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交叉渗透 ;从思想特征上讲 ,创新求新是其生生不息的思想命脉 ;从心态特征上讲 ,激情焕发的青春型心态是其情感指向 ;从情绪色彩上讲 ,感伤是其挥之不去的情绪基调 ;从表现方式上讲 ,主观抒情、自我表现是其不变的艺术追求。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 ,创造社的流派性质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完整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1 前期创造社揭起浪漫主义的旗帜,异军突起,和倡导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争文坛春色。郁达夫是前期创造社的骨干之一,他的前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似乎是不言而喻地成为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定论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说:“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郭沫若,小说散文方面则为郁达夫。”又说:“郁达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见之于文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在文学主张、情感色调、创作方法上均受到18世纪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感伤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传入中国,为鸳鸯蝴蝶派所接受。鸳鸯蝴蝶派翻译了大量带有感伤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们非常符合时代的感伤氛围和时人的情感需求,因而对文坛产生巨大冲击力。鸳鸯蝴蝶派在选择、借鉴、模仿的过程中,也创作了具有中国化背景的感伤主义作品,规模化地表现了对封建专制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充满悲剧气氛,一些小说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连贯叙事框架,采用多种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里,在“创造社”同人创建现代中国文学的拓荒过程之中,郭沫若与田汉,犹如一对比翼双飞的报春鸟,共同鸣唱出了一曲曲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迎春之歌。他们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初创期(1920~1927年)所建树的文学实绩,一方面为中国现代戏剧浪漫主义流派的发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也为各自的浪漫主义戏  相似文献   

14.
青年诗评家杨远宏(本校校友)对“莽汉主义”诗歌的这篇评论,指出了莽汉主义的文化误区与精神误区:一、由于极端的反传统,反艺术,使莽汉主义诗歌语境,成为性、酒、斗殴等放浪行为的语言流泄物。二、“莽汉主义”诗人与其诗歌文本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生命、生活文本”。性、酒、斗殴的歇斯底里行为,超前地消歇了他们的精神与生命。三、“莽汉主义”诗歌“速灭”的历史,值得深思。 由于“莽汉主义”诗歌在青年学生中曾有一定影响,我们发表这篇评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是引起青年诗歌爱好者的注意。但是,仍然应该说明:本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本着“百家争鸣”方针,斟酌选载,任何一篇文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都是编者完全认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就美学风貌而言,创造社小说无论是理想的追求、情感表现的内容,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艺术想象的方式,都更多地呈现出感伤的特征,而与西方的浪漫艺术有别.感伤是其精神的标志,也是那一时代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五四浪漫主义思潮辉煌一时,但没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由于中国浪漫主义者在提出个性解放要求时没有先接受理性精神的洗礼,从而使他们对创作采取了过分情绪化的态度。同时,社会革命的时代,五四式的浪漫主义的存在空间非常狭小,一些“革命文学”的提倡者在对待浪漫主义问题上又存在着模糊认识,这就导致五四浪漫主义过早地因分化而衰落.  相似文献   

17.
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与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有交叉,但前期创造社的作者群很小,而前期创造社期刊的作者群却很大,《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的作者群又有很大差别。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人员的分散聚合的背后体现出了现代文学期刊再生产功能和特征,另外围绕着前期创造社期刊所构成的青年作者群,也形成了鲜明的“集体的文化形式”,借此创造社以“异军”的形象迅速突起于“五四”文坛。  相似文献   

18.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历来被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从文学现代性的角度看,五四文学思潮具有启蒙主义性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最初的、局部的批判。浪漫主义反抗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统治,现实主义批判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毁灭。五四文学鼓吹现代性,包括科学和民主,而不是批判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思潮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虽然五四文学也引进和借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但由于启蒙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审美特征陈克兰我们知道,情节叙事是中外古典小说艺术的重心之所在,是其主导的艺术功能,至于抒情,则为小说之欠缺而乃诗歌、散文之所长。但西方小说,至迟在启蒙主义或感伤主义思潮中,一些作品就已打上了比较浓重的抒情色彩,而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