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代中国政治报刊以"主义"的宣传为己任,强化"喉舌"的身份意识。民国以降,以《民立报》为代表的政治报刊却呈现出"去政党化"的潮流,寻求独立的身份认同,以共和原理而不是政党意志介入政治纷争。同盟会(国民党)内部的激进党人则抵制《民立报》的共和范式,并就政治报刊与政党的理论关系展开激烈论战。随着"二次革命"的发生和"中华革命党"的建立,革命党内逐步确立不能容忍异己的政治文化,党报宣传强调绝对服从党义、纪律和领袖权威,报刊的党性原则得以再次确立。由于革命意识形态和袁世凯专制主义的双重挤压,以《民立报》《甲寅》为代表的政论报刊,或重返革命,或迅速停刊,揭示出逻辑说理的报刊范式在民初的挫折。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与幻灭,中国政治报刊很快集体拥抱激进,从"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文化意识上的"革命")来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章士钊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报人兼政治家。他曾任《苏报》、《民立报》主笔,并亲自创办了《国民日日报》、《独立周报》、《甲寅》(先后为月刊、日刊和周刊)等报刊,借此阐发政法主张,表达对时局的关心、关注。章士钊的办报历程,向我们清晰展示了他从倡言反满革命、宣扬民主共和、鼓吹"调和立国"、主张"联业自治"思想嬗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建设民立政治,实现政治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之一,中国政治学从目前来看能够为这项艰巨的工程所做的事情是对中外政治制度及其运行的环境进行研究,普及现代政治知识,促成民众形成现代政治理念,从而为民主政治建设准备好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由西华大学王民朴、万远英、钟兴明等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200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一书,于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好书。  相似文献   

6.
邵力子 ( 1 882— 1 967) ,浙江绍兴人。原名闻泰 ,字仲辉。 1 90 2年中举。同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就读。后转入震旦学院。 1 90 6年赴日本考察新闻事业 ,加入同盟会。1 90 7年参与创办《神州日报》 ,开始报人生涯。此后又参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  相似文献   

7.
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书,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江苏吴县周庄人。青年时代就学于上海南洋公学、浙江南浔浔溪公学及江苏苏州高等学堂,并开始接受、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8年(戊申),代陈去病主汕头《中华新报》笔政。次年,由谢逸桥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广州,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秘书,兼参谋。次年解军职,在沪创办《太平洋日报》;旋入《民立报》主编副刊,始用“小凤”笔名,共事者于右任、徐血儿、张季鸾、杨千里、朱宗良、谈老谈诸人。《民立报》停刊,入《生活日报》;该报被封,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竞雄女学、开明女学,兼为“民鸣新剧社”编辑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在小说《东风·西风》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儿子”形象 ,鞭笞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身心迫害 ,讴歌了科学、民主、平等新思想对封建礼教的英勇抗击 ,构建了中西文化在冲突中相互融合的理想化蓝图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当前政治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综合论述并分析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四个目标,即全面实现“民本位思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诚信政府。最后,提出中国当前政治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所理解的民,是与天同气的群氓。一方面,民愚昧无知,只知逐欲求利;另一方面,民又是与天同气的,民心反映着天心。民是群氓,故必须立百官来治理;民与天同气,故举事必顺民心。民本与君本于是表现为一种循环的逻辑,君与民互为目的,亦互为工具。民心不可违背,但民只能以天为中介间接影响于君。民因为与天同气而客体化了,只是治的对象,不能成为治道的主体。这是《吕氏春秋》中民本思想的真实涵义,它与民主(民治)毫无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本”之说,大抵如斯。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治学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应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从中吸取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普遍原理来定位和讲授。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摈弃西方中心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学。中国的现代政治学,应当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经验,继承和革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吸取、借鉴现代政治学说的科学成果,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规律和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十分宠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而展开其论述的。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不可测性,孙中山关于民权主义的论述有些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这也是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时,要着重从根本上、从整个体系上来把握它,把一些枝枝节节的论点置于整个体系及历史背景之中加以考察。惟如此,方不至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得很快。由于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困境。因而要在政治文明视野下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形成第三股力量,让民众在公民社会当中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民主,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民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共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形成“有衡”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组织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公共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网络提供了新的民主方式,激活了民主的元素,重新释放了受到压抑的民主参与热情,重塑了民主形式。网络民主发挥了政治输入和反馈、政治监督和纠错、政治宣泄和矛盾缓冲等功能。但网络民主功能发挥受现实政治的对接和容纳程度的影响;网络的“群体极化”和“协同过滤”带来的信息窄化和情绪的极端化影响及网络的隐蔽性和离散型带来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负面效应将影响网络民主功能的发挥: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结构性限制亦影响网络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民主的功能发挥取决与政府和公民早否能够形成良性百动。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政治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政治心理的支撑。政治认同感、政治信任感以及民主信念是支撑政治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政治认同感低下、政治信任感缺乏以及民主信念的缺失,这一现状必然会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及其速率。  相似文献   

17.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民主发展,现阶段我国民主存在利益既得者抵制改革、民主制度不健全、对民主本质认识不清等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阻碍。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正确思想的引导,在我国就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论、资本主义民主局限论、民主历史范畴论、经济决定民主论、民主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精髓。要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必须满足人民民主诉求,避免民主极端化;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校正民主价值判断;重视经济基础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坚持民主历史范畴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幸福。  相似文献   

18.
多元主义政治观认为,个人偏好是外在于政治过程的、固定不变的,政治活动不过是对个人偏好的汇总;共和主义政治观认为,个人偏好与政治过程紧密关联、可以被改变,政治审议会重塑个人偏好。具体到民主决策程序层面,多元主义政治观倾向于实行票决民主,而共和主义政治观推崇审议民主。采取多数原则的票决民主,不仅无法实现对个人偏好的转化,还会对少数意见产生压制,进而极大地妨害了决策结论的正当性和稳定性。审议民主在搭建公共讨论平台、促成理性共识、塑造公民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公民意识高涨,社会冲突加剧,迫切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藉由不同层面的民主审议历练,形成关心公共利益的公民文化,为深化民主进程积累经验和共识。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成功实践,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新经济生活的模范区、建设先进文化的楷模,为中共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做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对中共执政陕甘宁边区的研究主要涉及民主建政、发展经济、建设新文化、当代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培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