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庄子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和萨特都将自由作为自己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都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庄子立足的是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孤芳自赏。萨特则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2.
萨特与卡夫卡的自由概念都具有宿命论特征.卡夫卡从人的选择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绝对性,萨特则强调自由即选择的自由.在人的现实处境中,萨特的自由表现为积极地介入生活和选择的责任感,卡夫卡则从他的原罪观出发,提出了"自由即束缚"的思想.他们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能通过赋予现实性以意义而把它塑造为具体的处境,并在这一处境中作出他的选择,承担他的责任。因此,自由与处境虽存在着矛盾,但自由仍有着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基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和默多克文学作品《独角兽》中的自由观的共性,深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自由和他者、自由选择与处境、自由与悲剧三对术语的关系,以期阐明小说中造成人物个人悲剧的原因,同时也能够加深对默多克的悲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战后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人的自由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萨特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虽然在后期他的自由学说几经修正,不断增添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内容,但自由问题一直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萨特现象学最初显示为知识论现象学,但萨特很快转向存在论现象学,重点讨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的自由意志及其自由选择.萨特的后期哲学虽然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思路有所调整,但仍然坚守自由意志和意志哲学.就自由意志和意志哲学而言,萨特是法国的康德.  相似文献   

8.
萨特通过其"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展示了其人权理论。通过探讨了萨特人权思想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四个方面,即"世界统一于人"、"人的自由"、"人的道德与责任"与"人的解放"阐述了萨特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萨特的人权思想,最终探寻了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萨特的处境戏剧理论(即选择的自由和所承担的责任使人面临痛苦的处境),从《玻璃动物园》所突出的现实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入手,分析剧中人物的极限生存困境和无望之希望的悲剧抗争,从而论证该剧所隐含的人类存在之意义,揭示其所蕴涵的人类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称"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法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法的理念,即"自由"。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思想理论可以看到"自由意志"经历了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其自由观运作的原因在于法律保障自由、道德营造自由和伦理实现自由,客观的法律与主观的道德统一于伦理实体,构成完整的自由观运作机制。其法哲学中的自由理念在于使民众树立正确的"自由"价值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理性的行使个人权利,运用好法这把度尺,实现个人自由意志,真正践行好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2.
侵权法中,违法性学说的发展最终让耶林眼中的"客观违法"要件走入了绝境,这是违法性学说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中"faute"的误解的必然结果。"faute"包含两个核心内容即主观否定性评价与客观否定性评价,主观否定性评价是过错,而客观否定性评价是不正当性而不是违法性。侵权法中的违法性要件是个伪命题,违法性并非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自由"历来是中西方翻译史上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之一。从概念本质上看,人们应当相对地、动态地来理解"自由",在寻求译者自由度界定的标准这一问题上,概念性抽象性的方法往往难于被译者真正理解并科学地加以运用。基于关联理论的数学公式型的界定方法无疑为译者自由度的探讨提供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从而为译学界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为重点,浅析影响道德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因素及客观选择的现实因素,加强道德行为选择的制度保障和在道德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进一步化解道德行为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拱顶石,在确立这一超感性之物之实在性的过程中,理性事实学说处于中心地位。文章考察了理性事实概念的几种可能的涵义以及它在康德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自由"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黑格尔对"自由"的阐释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必然中的自由、抽象自由中的具体自由、自由在自然和艺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近代向中国引介西方自由概念的重要人物。他最初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将自由等同于强权者的为所欲为与放纵。但是不久之后他对于自由概念的理解就发生变化,指出自由必须是人人共享的价值,强调"人人自由"的重要。而梁启超所理解的"自由"是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概念。它既指法律保障下的自我选择,也是"真正自我"与个性的展现;它同时还包含民主的意涵,最后它还意指团体自由尤其是国家的独立自主。梁启超对于这些不同意涵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甚至矛盾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在无意识中似乎认为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能够比较容易达致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在这方面可以说他过于乐观。尤其是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梁启超理解中的这一盲区可能在实践中造成对自由概念本身的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