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国家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的总体战略下,粤港两地充分利用《规划纲要》所授予广东关于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权限,以及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突破粤港金融业合作的制度、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对香港金融业的开放,形成以香港为龙头、深圳、广州金融业错位发展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进而提升香港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并加快推进广东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正在经历急剧变革,农村金融主体、金融要素、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分化重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清醒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做好市场定位和战略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打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的目标,加快推进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渠道平台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湾区所向。本文基于金融地理及金融功能研究视角,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倒逼金融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社会分工理论推动周边区域金融活动专业化、多核心理论推进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并渐进演化为国际金融枢纽等维度,分析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对世界湾区城市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的发展轨迹,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为动力源,以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以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南方论刊》2014,(7):I0010-I0012
深圳市龙华新区于2011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总面积175.58平方公里,下辖观谰、大浪、龙华、民治4个办事处。由此,深圳中轴176平方公里的土地,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深圳市委、市政府寄望龙华新区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新区提出了“两区一城”的战略定位,并出台了《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高水平描绘新区发展的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两区一城”:加快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车由新城。发展目标:产业强区、宜居新城、人文客园、幸福龙华。战略步骤:“三步走”,力争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九年新跨越”。建设重点:“一中轴九片区”。  相似文献   

5.
张潇潇 《江淮论坛》2023,(1):139-145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形态存在已久,但其概念于2017年才被正式提出,人们能否形成有关大湾区的认同与依恋至关重要。聚焦大湾区的人地关系,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对广州的港澳籍大学生展开调研,发现港澳生已经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感。通过构建地方感的“数字-复域”的双重促进机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字媒介连接的人地关系,也可在实践层面有效提升大湾区地方感的促进效应,帮助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由虚入实,促进湾区内的人地连接。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不鼓励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监管思路下,大量中小型城商行失去快速在异地设点的机会。已经成立的异地机构的发展将成为决定一家城商行发展高度和当地金融生态形成的重要衡量因素。本文探讨异地城商行根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经济金融形势下,打造区域中心金融影响力,加快形成与区域发展定位、经济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信用状况相契合的业务发展布局,提高对深圳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7.
《南方论刊》2014,(1):F0002-F0002,I0001,I0002
深圳市大鹏新区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与其他兄弟区相比,大鹏属于新区中的新区,也属于城区中的郊区,更是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的腾飞之区。经过两年来的发展,新区的“四大优势”越来越明显。第一,大鹏是深圳的生态“基石”。整体植被覆盖率达到76%,拥有深圳唯一的大鹏国家地质公园。第二,大鹏是一个滨海城区。  相似文献   

8.
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研究——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作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标准,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理论对南京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进行度量,明确了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论证了南京“承接上海、合作苏杭、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提出了未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增强辐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南方论刊》2013,(3):I0012-I0014
2012年是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期望,在深圳最后一片“桃花源”中围绕着破解“保护与发展”的历史难题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探索。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严格保护生态,突出高品质开发,  相似文献   

10.
伍毅荣 《兰州学刊》2013,(1):109-115
2001-2010年间,我国以北京、上海、广深为中心的区域金融格局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北京为中心的北部沿海地区呈现“中心占比下降,外围占比上升”的趋势;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中心占比上升,外围占比下降”的趋势;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则基本保持稳定的区域金融格局.通过对三大地区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检验,发现三大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存在显著的自我强化作用,即存在“金融集聚——本地经济增长——促进金融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但是,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并未对“外围”地区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对而言,地区性金融中心比全国性金融中心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肖海强  廖昌平 《南方论刊》2013,(12):I0006-I0007
将各部门服务、管理的信息资源编织到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库,通过资源共享和数据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和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生活在此的居民,办事流程将极大地简化,由多方奔走轻松实现“一窗式”服务;政府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这就是深圳市坪山新区织网工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型社会”建设也赋予了金融业全新的历史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快金融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不遗余力地推进跨区域发展,率先其他产业实现“金融同城”,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支撑。因此,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4,(4):J0022-J0023
2014年深圳市气象局围绕完善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全网发布机制一项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提升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预警服务能力、新增10个气象防灾减灾试点社区等3项民生实事和推出“深圳台风网”手机客户端等10项公共服务白皮书任务,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落实民生实事,为市民提供世界一流的气象服务”的服务理念,为深圳城市安全和市民生活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不鼓励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监管思路下,大量中小型城商行失去快速在异地设点的机会。已经成立的异地机构的发展将成为决定一家城商行发展高度和当地金融生态形成的重要衡量因素。本文探讨异地城商行根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经济金融形势下,打造区域中心金融影响力,加快形成与区域发展定位、经济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信用状况相契合的业务发展布局,提高对深圳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相互衔接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化过程,粤港澳三地不同的规则、标准等相互交叠和嵌套,构成了制度复杂性的基本图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粤港澳三地如何推进现有规则相互衔接,受到日益关注。自201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相互衔接已经形成了数目可观的合作案例,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市场一体化、行政协作等领域。但是,粤港澳三地规则相互衔接的关联机制、管理系统仍不明晰,由此引发制度协调的复杂性,产生负外部效应。粤港澳三地规则相互衔接具有制度多样性、多中心性、嵌套性等复杂性特征,同时还存在区域治理架构、规则体系、地方政府合作意愿等碎片化带来的复杂性挑战。实现粤港澳三地制度理念对接、功能对接和力量整合,需要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跨制度治理复合模式,即基于规则的成熟程度,深化国家统筹与地方对接的关系;基于衔接项目的不同类型,推动制度的分层建构;基于能力的复合性,推进制度的相互学习;基于对接项目的复杂性,提升制度的先行先试效能。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12,(6):I0004-I0005
自2000年起,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市投资控股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展绿色节能研究及工程实践,12年如一日坚持不辍,现已从深圳本土建筑科研机构一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绿色城市建设技术服务的领军企业。深圳市建科院站在历史高点,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立足绿色建筑领域,紧密围绕绿色城市建设技术服务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谢沛善 《学术论坛》2007,30(9):89-93
金融集聚及其效应的影响导致金融中心的产生.构建泛北部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成效的战略抉择.但其约束性条件也是明显的.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满足区域发展资金需求为特征的区域性筹资型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速度;整合资源,构筑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吸引金融资源集聚;注重区域性金融生态建设等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7月6日至7日,市委书记王启敏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赴舍肥市,考察学习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亲自陪同考察、介绍情况。考察期间,代表团听取了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参观考察了滨湖新区、政务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内的安徽积层微电路有限公司、格力舍肥基地、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务车分公司、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座谈会,围绕“学习合肥经验、促进黄山发展”这一主题,谈认识,找差距,努力将考察学习的成果化为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9.
<正>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是发展所需、农民期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视"三农"业务为重中之重,在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充分发挥邮储银行网络优势,重点做好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工作,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的战略定位。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邮储银行不断努力创新、持续发力。持续拓展,邮政金融努力全覆盖作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最  相似文献   

20.
薛秀军 《东南学术》2012,(1):190-197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海啸余波不断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炮制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强制推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无疑为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协同行动,同时也需要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对"低碳经济"的浪潮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发展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中国需要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和定位,特别是需要向世界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发展价值、理念和模式,以获得世界舆论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