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犹太教和神道教分别是犹太民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宗教,对于两个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两种宗教在内在教义、外在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两者却都表现出强烈的"现世性"色彩。本文通过对两者"现世性"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世俗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这两种民族宗教的本质差异和探索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总问题之一的民族-宗教问题广泛存在于当今世界,且有凸显之势。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经常使用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民族宗教问题概念,其基本内涵、类型划分和实质等尚未完全明晰。文章认为,应从相应概念入手,根据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分类;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决定了民族问题的宗教性和宗教问题的民族性,亦决定了民族宗教问题是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部分;理性经济与非理性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调适,构成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的本质要求,亦即利益或权益的分配、冲突和调适构成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正> 民族和宗教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同性质的问题,然而民族的分布与宗教的传布之间,往往又呈现出某种复杂的关系,以至人们时而对民族和宗教之间的联系产生疑惑及误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阐述,民族通常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宗教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普遍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民族和宗教之间,原本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它们既不是同时产生的,又各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过,民族和宗教在地理条件的作用下,也产生了某种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认为是"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的"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方面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际与伦理——原始宗教的主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始宗教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基本形式,这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无论就其各自所反映的内容、注重的社会功能、体现的主体意识、利弊关系的范畴,以及崇拜形式演进与参与规模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关系,都明显地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剖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原始宗教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欠缺。  相似文献   

6.
"失败国家"是个敏感的西方政治术语,指代运营困窘惨淡的国家。"失败国家"常伴有民族冲突滋生。"失败国家"与民族冲突之间的内在逻辑表现为统和权威乏力与族际政治动荡相伴、资源匮乏引致族际争夺、认同差异导致族际关系断裂。"失败国家"难以抑制民族冲突,民族冲突发过来又常常导致国家更加失败。  相似文献   

7.
"二鬼跌跤"是起源于今山西忻州地区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由秦朝士兵背假人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法演变而来,最初的形式为身背一个假人道具,在当地称为"抱跤人"。在民间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它既保留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结合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摔跤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身背两个假人道具进行表演的民俗活动,假人形象也随民间文化的需要演变成了"鬼怪"的模样,成为了真正意义的"二鬼跌跤"。这项民俗活动体现出的是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展现的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道具人物的形象伴随文化发展的需要,传播至今经历了三次造型上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无不反应出民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国情也相异,在民族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郝时远与亨廷顿作为当今中美两国的知名学者,都对民族国家问题颇有研究.前者主张尊重差异、包客多样的和谐民族关系,后者认为文明之间、民族之间势必产生冲突,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美和谐与冲突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在两者观,占.的分析比较中也有利于和谐的民族与国家间关系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最具实质意义的两种利益形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分殊。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是当今世界一切民族国家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基本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可以把"多元一体"看作是对两者关系的高度概括;两者关系协调的本质是要消除"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张力;只有尊重和承认不同民族的"多元"利益,才能维护和实现统一国家的"一体"利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大国,其疆域的基本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与边疆区域的大体重合,这一基本特点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的对立发展,使地区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而冲突的"热点"集中表现在多民族国家边界划分、跨境民族区域的宗教、文化、政治方面,使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社会"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词不简单指人间关系,而是指三对更广阔的关系之"合",这三对关系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广泛关涉天、人、神"三界",既指"现实",又指"知识"。"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就是在"社会"的这个广阔意义上研究人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有一部分人研究分类,研究生态和生存方式,研究技术与技术学,其作  相似文献   

13.
如何协调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张力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是当今世界每个民旋国家都要应对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个概念的比对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存在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架构之内.纵观近年来学界对两者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按对两者关系性质的不同理解和把握而将其研究取向分为“对立冲突”和“共存共生”两种.分析表明,承认两者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两者间的对立冲突更有利于两者关系的协调.只有在承认两者共存共生的前提下,对两者关系协调的讨论才是现实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西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宗教、传统文化、西藏与中央政权关系、西藏与英、印关系等领域。相比之下,对西藏经济形态的专门研究要少得多。直到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注重经济发展,中国学者对西藏经济的研究才逐步加强起来。不言而喻,分析和理解西藏的经济,研究它的发展形态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西藏的社会、政治、民族关系、文化和宗教是极为重要的。举民族关系为例,民族矛盾时常与各族之间的经济矛盾有关,各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资源占有、贸易交换)时常以民族矛盾的形式体现出来。在不少情况下,宗教集团拥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积极参与经济事务。  相似文献   

15.
宗教在前现代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进程中分别对应着宗教的世俗化、反世俗化以及多元化转向.这三个阶段的民族关系也随着宗教变迁衍生出各自的特点.文章探讨了三个阶段世界民族关系各自呈现的特点,认为宗教在后现代化阶段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更为让人担忧,其明显的多重化、星团化、不确定化使得未来世界民族关系的走向将会是一幅更加复杂、更加扑朔迷离的图景,单凭一国之力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将举步维艰.这也为我们积极寻求全球范围内推动建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宗教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民族间宗教认同的相似度越高,其民族的同源性就越强.通过比较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传说、典籍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发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洪水神话、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和鸟神崇拜,可见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话模式研究对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意义重大。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具有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民间性和正统性互补、民族性和开放性统一、通和性与多样性共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显的特征。互读、互释或互用宗教经典是多元通和的重要的途径。学习互通、和谐共处是中国宗教关系的独特经验,对世界宗教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宗教生态模式,首先承认宗教种群多元共生的必然,同时要合理运用各宗教之间既共存又相互牵制的关系;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机制正常运转,才能把整个宗教生态控制在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但又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上述特点,能够和民族相比的人们共同体大概是只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以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众人所瞩目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民族问题往往与阶级、国家、宗教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制约作用。这一点,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关系调适的视角很多,但都不够全面,因为他们忽视了社会资本这个"无形"因素在民族关系调适中的作用,诸如信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等"无形"因素.本文就从社会资本理论与民族关系调适的结合出发,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调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