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淮南子》的文艺理想观是对儒道文艺思想的融汇整合.首先,关于文艺本质观,《淮南子》坚持了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强调了它是人的心灵自由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其次,《淮南子》从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源动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至情"观,第一次全面突出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征,其影响深远.再次,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风格,《淮南子》主张阴柔与阳刚并举,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以"道""无为"为思想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国家建设方面要求"体道返性,无为而治"。在法律和社会发展领域,《淮南子》提出"法不阿贵""尊卑同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律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淮南子》强调人民应当爱国,并维护国家统一;又要求社会大众各司其职,遵守职业规范,诚信为本,与人为善,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研究《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和理论精髓的传承与转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法治建设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的一部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绝代奇书。其编撰宗旨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在这一思想的导引下,《淮南子》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道"为逻辑起点,以"明道"为基本线索,并贯穿自然、社会和人类之中,构建出庞大的思想体系。"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思想和气魄催生出"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编撰选材观,赋予《淮南子》汇聚诸子、熔铸百家的卓越品格。而"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编撰风格论,既是出于阐述"至深"之"道"和"至众"之"物"的需要,也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而使《淮南子》颇具铺张扬厉的汉赋之风。《淮南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编撰思想,奠定了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编撰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兼融各家的哲学巨著,内容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本文对《淮南子》的“道”论、宇宙观、“无为”观、社会历史观、祸福观及生命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6.
廉政观是《淮南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涵,内在体现出君廉、吏廉与民廉的三重理论维度,深刻反映出黄老道家"清静无为,政反于朴"的根本主张。以"君廉"为核心内涵,《淮南子》廉政观试图以"清净无为"思想影响与制约专制君主的政治实践;以"吏廉"为重要组成,《淮南子》廉政观树立政治典型,力图有效推动官僚政治走向良性发展;以"民廉"为社会基石,《淮南子》期待王朝政治实现内在的整体和谐,在良政与美俗的现实互动中达到"通治之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8.
《管子》与《淮南子》都蕴含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而且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强调农业生产的政治性,坚持“农本”理念,是《管子》与《淮南子》农业生态观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二者论农都凸显出天人关系的特殊性,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生态发展;二者都反对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过度干扰和影响,深刻反思人类农业活动的现实的局限性。与《淮南子》相较,《管子》农业观在生态意蕴上缺乏更为浓厚的黄老道家气息,且其农本立场受到“重商”思想的一定影响,但《管子》所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三度”农业生态观对前者影响深远,成为其农业生态思想得以承继与融会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对社会变迁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即从人性、政治、生产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变迁的性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图景。同时,《淮南子》还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对君主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10.
"政治―战争"是贯穿《淮南子》战争观的核心命题;"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是其战争观的根本原则。以"道"、"义"统"政",以"政"制"兵",是《淮南子》战争观的基本思路,反映出道、儒与法等多元思想的历史融合。主张"政"、"兵"相融,对战争进行高度政治化的反思,这是《淮南子》战争观的理论特点,对先秦兵家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对秦相李斯的政治实践深为批评,认为其促成秦王朝的历史性覆灭,罪责难逃。在《淮南子》中,虽然仅在《人间》与《修务》中两次提及"李斯",但却以儒家为主,兼融黄老、墨家,体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蕴。《淮南子》着重从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出发,对李斯进行政治反思和批评,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局限。黄老与墨家,对《淮南子》的李斯之论也有所影响,但逊色于儒家。《淮南子》论及"李斯"时,提出"阴德"、"治乱"之说,这在秦汉时期的"李斯"论中新颖独到、别具深意。  相似文献   

12.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道家思想,其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丁原明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无为论及其综百家之长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构的是一个以道德为统领而兼容百家的黄老学体系。陈广忠认为,史书所载刘安"谋反"案为冤案,刘安的自杀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天命观、人性论、仁义观、修身论成为汉初思想融合并尝试重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对孟子的性命观,特别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说进行了发挥,还把孟子的从先天端绪经由后天扩充而实现仁义礼智的修养路径,作为其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淮南子》既视儒家的仁义观为救世的补救手段,又说“仁义者,治之本也”;对孟子的“反求诸己”说及民本思想则有继承也有改造。  相似文献   

14.
"和"作为《淮南子》"杂"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对儒道等众多哲学体系的"分与异"进行了调和,以此形成"中和""和谐""融合"等基本概念.文章探究了"和"的文化释义,通过对《淮南子》中"和"的哲学观、文化体系与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和文化在《淮南子》中的本质和形成逻辑,同时以淮南市的寿县古城规划为例,对西汉时期城市的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以此实现对现代规划美学的另类阐释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拥有秦汉杂家的学术思想体系。《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是吕不韦、刘安设计的治国宝典,其学术思想旨在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其学术思想体系的纲领则是贤人运用良策治国的理论系统。贤人政治是实现君为贤君、臣为贤臣的制度保证,天地人合一的法天地、审之人是编制治国良策的理论依据。贤人+良策的治国理论系统就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华所在。秦汉杂家是学术思想特色鲜明、学术思想体系完整的一家,价值重要,地位崇高。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的精神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二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三是精神生态主体(主要是人)的自我和谐。《淮南子》所蕴含的精神生态智慧给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深刻、丰富且适用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论养生王云度由刘安及其宾客于文景时编撰的《淮南子》是西汉前期以道家为主·融合各家的理论结晶。《淮南子》“其旨近《老子》,……其大归之于道”①,《淮南子·要略》在概括《原道训》主旨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视物而贵身,欲参...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成语是淮南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瑰宝,富含哲理、意蕴深远。运用变译理论探讨《淮南子》成语的译介传播,提出成语译介中的“守正”与“创新”原则,强调《淮南子》成语的分类译介要以推广淮南地方文化、构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依托。同时,通过译介例证,思考运用灵活变译的译介手段来把握目标读者的理解差异,整合多元传播媒介,创新译介路径与模式,为《淮南子》成语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具体路径——创造性转化,认为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在《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和传承现状基础上,树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用城市景观和文创产品等"讯息"表达《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内涵,最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