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刊组织的这组笔谈,虽然作者各自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思路迥异,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均在坚持文学自律的前提下,涉及文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假如20世纪80年代曾盛行过文学“向内转”的说法,那么今天也绝对不是一个对应的“向外转”问题。从笔谈中可以看到,一种反思性的,让文学以其自身的方式与时代、与世界发生关联,同时又坚决保留文学的自律、自由的努力,正在悄然进行着。  相似文献   

2.
本刊组织的这组笔谈,虽然作者各自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思路迥异,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均在坚持文学自律的前提下,涉及文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假如20世纪80年代曾盛行过文学“向内转”的说法,那么今天也绝对不是一个对应的“向外转”问题。从笔谈中可以看到,一种反思性的,让文学以其自身的方式与时代、与世界发生关联,同时又坚决保留文学的自律、自由的努力,正在悄然进行着。  相似文献   

3.
本刊组织的这组笔谈,虽然作者各自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思路迥异,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均在坚持文学自律的前提下,涉及文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假如20世纪80年代曾盛行过文学“向内转”的说法,那么今天也绝对不是一个对应的“向外转”问题。从笔谈中可以看到,一种反思性的,让文学以其自身的方式与时代、与世界发生关联,同时又坚决保留文学的自律、自由的努力,正在悄然进行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在众声喧哗之中似乎逐渐凸现了自己的“主潮” ,这就是对于作为文学存在的语境———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注。但这样的倾向是不是也可能出现离开文学文本的弊端 ?这也是许多学界同人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 ,为此 ,本刊特地约请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怡教授为我们主持了一组“笔谈” ,希望在一个强调“文学之外”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文本、文体这些“文学之内”事物的兴趣。我们相信 ,正是多种倾向的同时存在 ,才最终构成了文学研究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论既阐明了世界文学的出现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是对当今时代文艺的科学预见。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多元一体”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本文还对葛红兵《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刍议(笔谈)编者按最近,本刊编辑部与社科处、中文系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学术座谈会,就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文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宏观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以笔谈的形式发表,供学术界同仁参考。孙...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就这六个要素看,前两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蕴涵“自律”问题;第(3)、(4)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蕴涵“他律”问题;最后两项“读者”和“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它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决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无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利的变动,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第一不能把这种“影响”归结为“决定作用”,第二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操控”,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 ,不会化掉民族性和地域性 ;世界现代化 ,不会化掉文学性。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是 ,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 ,创造 2 1世纪我国文学发展的辉煌以及经验教训 ,广泛吸收世界文学的一切有机营养。这是一个辉煌的“合题” ,其内涵包括主流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 ,E线效应、D线效应与F线效应 ,个我人生与群我人生、社会人生与宇宙人生等等诸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行本色”论与文学发展的正与变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每一个时代的“当行本色”论总是针对自己时代的文艺命题而阐发的 ,所以对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的评估必须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戏曲发展史上展开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学在世界性文学交流中的历史抉择”,当然是个诱人而具兴趣性的大题目;它究竟能否做出“一体化世界文学是文学未来的唯一归宿”的文章,却“终究也是一个假说”。因此,说“总体文学时代”就“是各民族文学在各自传统基础上的多元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交流中融为一体的趋势之间彼消此长的时代,”①这个结论被历史确认的时代远远没有到来;也  相似文献   

18.
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多元化追求阎开振当歌德在1827年宣布“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①时候,他还仅仅是从普通人性的意义上意识到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适值20世纪前中期,面对异域读者进行小说创作的林语堂却已经开始思考文学“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问题。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如何定位和发展 ,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困扰学者们的难题之一。本期“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笔谈”专栏 ,发表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童庆炳教授等6位作者的笔谈文章 ,从文学的表达情感形式、对自然形象在全球语境中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