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民族文化任何层面的研究,都应该兼顾文化所处的生态系统;黔东南西江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历史上,受迁徙记忆和地理环境影响,西江苗族形成了佩戴银饰的文化传统。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决定了控拜村大部分村民以银饰制作为主要生计方式,控拜成为西江银饰制作的重镇。受全球化经济、移动性社会以及机器生产方式的影响,西江银匠的生存空间发生变化,导致银饰的制作工艺出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贵州苗族银饰与屯堡汉族银饰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银饰类型,但由于文化源流、体系、类别以及审美观和心理认同不一样的原因,致使物化载体的两种银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粗犷大气,而屯堡汉族银饰小巧细腻.两种银饰的构图、造型元素、纹样取舍等充分地反映出汉文化与苗族文化传统的异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苗族银饰,向来被视为苗族人的象征物,始终与祖先崇拜、苗族人信仰相关。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闻名遐迩,尤以施洞苗族银饰为著,并被公认为"造型最为华丽、工艺最为精湛"。施洞的历史是施洞银饰成为财富象征的重要条件,它预示着苗族银饰作为财富在固定女人之间的传承。银饰对于施洞苗族女人的意义在节日与婚嫁中尤为突出,它既是互惠的物、给予同时保留的权利,亦是灵魂和情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不仅花纹种类繁多,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苗族银饰图案内容趋于简化,青睐花草,成为苗族人民审美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体现。银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装饰,还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县苗族银饰具有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传承性和工艺性是它的核心内质。由于文化上的固有差异,苗族银饰制造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凤凰苗族银饰随旅游业而兴盛,亦因市场经济冲击而面临挑战,其传承现状和保护力度俱不容乐观。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人自身也务必转变观念,认同银饰技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6.
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银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自身民族的徽记,又是民族历史的浓缩,还是宗教信仰的物化.苗族银饰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美学观念的造型与构图、唯美视角的搭配和审美法则的彰显等方面.贵州苗族银饰设计具有美好愿望的寄托,家庭富有的象征,是否婚配的标志以及女性生理的保护等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银饰日渐流行,各种银饰品牌不断涌现。甚至一些高端珠宝品牌,例如香港的品牌周大福也在力推自己的年轻化银饰品牌——“ctf2”。而在8年前,来自福州本土的珠宝品牌“缘与缘”也因看好银饰产业而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8.
周蕊  许胤 《女人世界》2008,(8):64-67
有人说“能以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幸运的”,我深深赞同这个观点。侄选择职业时,我首先考虑到从事银饰行业.不仅因为我对银饰的热爱,也因为工作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喜爱的职业.将是一种动力,让我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传统银饰工艺与族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大多数地方的银匠是一个流动的人群,他们在一定地域内的一些族群间流动。银饰工艺的基本技术是一种超越族群的体系,不同族群的银匠都在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技术加工银饰,但银(铜)饰的种类、造型、图案在不同族群间呈现的却主要是差异。银饰工艺在不同层面上既联系又区分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西南地区多族群之间既联系又区分的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银彩银饰”在上海四川路上已有两家分店,做了五年多生意的刘天乐正在筹备她的第三家分店。店内的各种饰品璀璨耀眼,让人眼花缭乱。刘天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名校毕业生为什么不找一份工作,而去开店呢?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风格,探讨民族艺术形式、民族艺术装饰手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饰艺术作为建筑的审美符号已经深入到建筑艺术的每个角落,成为与之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不同的建筑风格产生不同的建筑装饰艺术.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发展,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丰富多彩,演变成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家对装饰艺术的把握在于对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历史渊源的谙悉.继承、创新和发展,已是当今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内容.在建筑设计如何在维护和保持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创造性地继承建筑装饰艺术日益突显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瓷上绘画装饰仍然以传承传统为主导,没有真正融入现代陶艺的理念.不再是主流艺术的中国瓷上绘画装饰将向何方向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陶瓷艺术,现代瓷上绘画装饰必须传承传统;但要获得新的生机,瓷上绘画装饰必须融入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吸纳外来文化会让中国现代瓷上绘画装饰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4.
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形象及其优化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建筑装饰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形式,与建筑共同书写着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筑装饰由于其特定的物质和精神功能而区别于造型艺术的其它门类,参与着建筑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创造。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缘起、发展历程的综述以及其与建筑艺术关系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建筑装饰的历史地位、文化意义以及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装饰艺术出现不同于传统的面貌 ,西方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传入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经历了“西化”和“民族化”曲折历程以后 ,中国装饰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回顾 2 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历史 ,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为新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 ,为创建中国现化装饰艺术学派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装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着人的生命欲求和艺术鉴赏。我们通过对传统装饰文脉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潜在层面认识中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品性以及深层民族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展开了对除文化内涵外,玉器外部构成是否具有自身表现空间的探讨,提出玉器不仅是"神、王、君"的品格象征,也是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段.玉器的装饰性,包括装饰功能、审美特征,是在玉器文化内涵和外部构成形式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因而也受到了两者的交互影响.从文化学和设计学结合的角度来看,先秦玉器装饰具有综合的个性--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8.
商周时期,中国艺术结构与巫文化及史官文化发生分离,其标志是美饰象征结构意识呈现于艺术的深层机制,并通过与德性观念的相互协合,促成艺术观念的"实用化",使中国艺术结构之文化体征有了十分关键的推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的梅花、菊花、垂柳,及隋唐时期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礼法和佛前供花以及花器的不断传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导致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的诞生。池坊流随着与日本本土文化日益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插花艺术——花道。在Ikbana(日本插花)这个名词已广为流传的今天,追溯日本插花之源头,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为振兴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 ,西方古典建筑曾作为世界建筑的主流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 ,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艺术装饰的形式 ,展示了不同时期柱式的审美情趣和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