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运.爱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但其作品中也不乏乱伦情节的描写,乱伦的背后揭示了美国黑人男性复杂的内心体验:心灵的扭曲、爱的缺失或掠夺以及赎罪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借用现代心理学概念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指出:张爱玲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十分突出,爱的缺失构成她前半生天重要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成为她创作的一个动困,并对她的作品产生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表现为五方面:1.不满现实,到小说中追寻理想;2.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缺失;3.人格上的自恋与自弃;4.不满苍凉,又咀嚼苍凉;5.固恋童年,拒绝现实。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个注重把个人情感体验投注到创作之中的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局限于个人情感,她的创作视野是宏大的。她在创作中,始终透过个体的生命体验,观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她以无限的悲悯情怀描绘着扎根于土地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与挣扎,她以哀伤的笔调写着回忆中的人和事,她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呈现着她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自由和生命寄托的追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提及萧红,人们往往谈论的是她传奇的生活经历,或是“左翼女作家”的身份,对她的作品与才华反而鲜有涉及。直至20世纪80年代《萧红评传》的出版,才真正揭开了全面研究萧红的“扉页”。萧红在其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超越了时代写作的局限,又突破了女性写作的藩篱。在女性自我与人类的平衡木上,她成功地找到了表达自身体验与抒写人性的契合点,在自我审视中贯穿着对人性的思索与拷问,在深刻洞察中又浸润着个人情感,既立足于自身又站在更广泛的“人”的层面上,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敏锐的文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血肉之躯在萧红的前期写作中是叙事的焦点之一,而在其后期作品中身体却在文本中隐去.由表现从主体中分裂出去的女性之躯到身体向主体的回归这一创作思维的变化体现了萧红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中建构主体、认知自我的艰辛努力.从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的相互参照中,以身体为逻辑可以解读贯穿于萧红作品的这种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0.
萧红短暂的一生被各类疾病困扰,因时局等因素,其包括肺结核在内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从病迹学角度分析,萧红的异常性格与行为让人不无怀疑她的精神健康状况。因此,疾病体验极大影响着萧红的身体健康与文学创作,但恰恰是疾病体验为萧红开辟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空间。女性身体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很大程度上成为疾病的载体,女性的身体经验被极大遮蔽。萧红的异质性在于,她通过书写乡村中女性生殖、生存的身体经验,构建乡村“恶托邦”场域,为长久以来女性身体所承担的性别政治话语祛魅,使其成为“生”与“死”意义生长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体验着生命绚烂,不同的悲剧生命体验,创作出不同的悲剧性作品。通过女性独特的悲剧视角,两位女作家面对人生的不幸和国破家亡的现实,都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书写了中国女性作家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合萧红个体生命体验对《生死场》创作的影响,从生存危机体验对宏大叙事话语的遮蔽、女性生命体验与自虐性叙事策略、个体情感体验的自传式体现三个方面,讨论《生死场》与萧红生命体验的紧密关系,试图还原文本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深深体味了女性生存的艰辛与苦涩。在其小说中,她描述了旧时代女性宿命般的生存苦难:刑罚般的生产、爱与尊严的缺失、心态的麻木与奴化等等;并在旧时代女性生存悲剧的描述中,控诉了以捍卫男性霸权地位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纵观萧红的创作和人生,她就宛如一位踯躅于生命边界的孤独者,终其一生都为一种深层的孤独与寂寞不断袭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无主名”的生命悲寂体验。她感同身受地唱出了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也吐诉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她虽然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悲凉,却并不曾把人引向彻底的悲观与绝望。她在矛盾与迷惘当中挣扎,在孤独与寂寞之中奋斗;以一份生的执着和真挚的希望,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萧红在不过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能以小说和散文并称于中国现代文坛,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萧红的散文象她的小说一样,几乎每篇都非常鲜明地刻印着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她那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体现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和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请要素中,风格又根源于作家的人格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更深刻、透彻地理解她的散文作品,同时还能够了解她本人的生活道路、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的氛围,也有助于理解萧红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婚恋及其成年后曲折的情感体验 ,不仅影响着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还使作家最终回到精神家园 ,创作出一幅幅凄婉、生动的故乡风俗画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萧红这个女作家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其"悲剧性"的生存现状又是萧红所要着力表现和传达的社会现实.对她笔下女性的"生存悲剧"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因"世俗的封杀"而致死,还是因"生育的痛楚"折磨而死,抑或是因"爱的缺失"抑郁而死,其悲剧命运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女性"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所造成的.可以说,"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是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它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女性的"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