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9.11事件之后,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美国和巴基斯坦结成联盟,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全球反恐的前线国家和非北约盟友,双方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并进行反恐合作。但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的"非北约盟国",很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地缘政治的特殊性。美巴反恐合作机制化程度不高,没有像美印、美国和欧盟之间那样形成长效机制,双方存在一些非长效机制。分析了布什政府时期美巴反恐合作过程与成效、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反恐合作"阿富巴战略"以及后拉登时代的美巴反恐合作,并对美巴之间的反恐合作前景做出展望:尽管龃龉丛生,但美国仍然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以保持和巴基斯坦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9.11”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为布什政府巩固美国霸权地位提供了有利时机。为了消除“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布什政府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发动了两场侵略战争。尽管布什政府千方百计论证“先发制人”战略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但始终无法掩盖美国以侵略战争的手段谋求霸权利益的真正目的。事实上,“先发制人”战略已成为美国继续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将对世界和平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中印边界冲突对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试图借此力促印巴和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冲突推动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巴关系的迅速发展则使巴基斯坦的立场更加坚决;印度因此进一步靠拢苏联,获得苏联强有力支持的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更加强硬。印巴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4.
中印边界冲突对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试图借此力促印巴和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冲突推动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巴关系的迅速发展则使巴基斯坦的立场更加坚决;印度因此进一步靠拢苏联,获得苏联强有力支持的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更加强硬.印巴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5.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60余年来印巴因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较量陷入了多重困境,至今仍然看不到彻底解决的迹象.克什米尔问题关乎印巴建国理念的存废.关系到巴基斯坦的"生存权"和印度的"发展权".印巴分立以来的三次战争和多次武装冲突都没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通过外交途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克什米尔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印巴双方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6.
克什米尔争端是联合国成立初期所遇到的严重国际争端之一,能否促成争端和解对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联合国先后委派印巴委员会及多名调解人进行调停,提出了多个和解方案,但是无一同时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接受,调停未能取得重大突破。这既有联合国缺乏必要强制力量和不能适时调整解决思路和方案的原因,更与安理会内部分歧有关。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南亚次大陆的先后抽身,两极对峙的基础霎时化为乌有。美国为了它的战略利益,一改过去“重巴轻印”的做法,先在南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然后转向“重印轻巴”——“扶印抑巴”的外交格局。印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促使了美印关系的改善。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优势再次凸显出来。美巴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是要对冷战后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变化作一剖析,希望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形成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8.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全球范围推行军事反恐的同时,美国行政当局对其国家信息安全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加强国家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成为美国政府保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的首要选择。这一变化,改变了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对比,以积极控制为主要特色的信息安全战略逐渐成形。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安全保障,公众愿意付出相当程度的通信自由作为代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政治精英已经开始重新思考是否值得以公民自由为代价来换取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亚战略建构下的克什米尔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发展为目前的“印巴并重”战略。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由不插手转为积极介入,一种较为清晰的克什米尔政策已经形成。但由于美国的南亚战略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该政策的实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克什米尔政策将以维持现状、防止出现南亚出现大规模战争而诱发地区形势动荡为主要考虑,同时通过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印巴通过双边谈判稳步解决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0.
崔戈 《国际论坛》2012,(5):74-78,81
1993年"黑鹰坠落"事件后,索马里逐渐淡出了美国的视野。"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发生变化,反恐被提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于索马里这样的"失败国家"会成为又一个阿富汗式的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的担心,使得索马里的内乱再次被提上了美国非洲战略的议事日程。小布什执政的8年时间里,美国加大了对索马里的介入。然而,美国的政策既没能给这个战乱纷飞的国家带来和平,也没能阻止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扩展。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乘势兴风作浪,对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上海合作组织组织的创立,顺应国际和地区反恐潮流,创立区域反恐机构和机制,全方位展开多边反恐合作,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了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为中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打破了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促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然而美国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关注,以防范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崛起的挑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不断经营中国周边地区,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形成“三面围堵”之势。美国欲借“反恐”之名,行霸权之实,使中国的地缘安全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妥善应对,积极营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我国战略纵深依托。  相似文献   

13.
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在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坐大后,不仅诱发了我国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兴起,也为美国势力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公害,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它加深了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战略认知,促进了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的综合安全战略调整,更加注重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探索新的安全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反恐。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是国际刑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新生的国际刑事法院对恐怖主义犯罪却缺乏相应的管辖权。把恐怖主义犯罪纳入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是反恐斗争和国际刑法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共同外部威胁是建构安全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威胁的来源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就目前的东亚地区来说,东南亚走向安全共同体是可能的,但在东北亚则不可能,整个东亚也缺乏这种可能性。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非国家威胁的出现为东亚安全合作提供了契机,但仍然不足以为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提供足够动力。因此,目前维护东亚安全的主要路径选择应该是建立相关安全机制而非安全共同体,只有通过这种机制缓解甚至消除东亚国家内部互视为主要威胁的情况,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立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伊朗与美国关系经历了相互攻讦、谨慎接触以及"9.11"后激烈对抗三个阶段。伊美为了各自的战略和安全利益,在中东和平进程、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伊核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展开激烈对抗,其实质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国家安全利益之争。受伊美国内政治、伊核问题、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伊美关系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的态势。文化霸权主义否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进行全球文化扩张,引发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国际恐怖主义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破坏世界经济发展、阻碍人类社会进步。制止国际恐怖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20.
多维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亚太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中出现了对亚太安全形势发展的不同解读,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有选择地从某种理论角度去看待亚太安全中存在的影响到和平与稳定的因素。正确解读亚太安全的前景,不仅要求我们认识存在的那些挑战性问题,同时要求我们分析在不同理论视角中有助于破解现实或意象中的不稳定因素,由此考虑如何为一个更加安全的亚太建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