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祥伍 《社区》2014,(29):42-42
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所不同的是,张仪毕业的时候,师兄苏秦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了。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游说六国,形成合纵的局面,与秦国抗衡,名震天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时下,人们对那些不论这那、不管什么情况、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去做,都称之为"不管三七二十一"。按说,三七二十一不过是乘法的计算口诀,可是为什么不说三六一十八或其它数字,而专说三七二十一呢?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  相似文献   

4.
马瑞芳 《社区》2008,(32):9-9
蒲松龄总考不上举人,跟他爱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蒲松龄是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淄川县东南有座小山,叫黉山,汉代大儒郑康成曾经在黉山上开过书院。黉山山后有个梓檀洞,鬼谷子曾经在梓植洞讲学,听讲者何人?有苏秦、张仪。苏秦、张仪下山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合纵连横、逐鹿中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前倨后恭     
《阅读与作文》2009,(1):9-10
此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春秋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曾和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狂士”、“狂生”似乎历代都有。比如先秦的张仪、苏秦,西汉的郦食其、东方朔,建安时的祢衡、孔融、刘桢,魏晋时的阮籍、稽康等,都以“狂”著称于世。但这些人都不及李白。李白的“狂”为时人称道,更为后人仰慕。他自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3):31-34
苏秦(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氏(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相似文献   

8.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是一个利益争夺无序的乱世.儒家为救此乱世而四处奔走,孟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孟子虽曾享有十万钟的厚禄,但他不是贪求名利之徒,他获取利禄是因为对社会礼义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以礼义作为利益取舍的原则,不对梁惠王等人阿谀奉承,不同于公孙衍、张仪、苏秦等纵横家曲学阿世,孟子为后世树立了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形象.  相似文献   

11.
此语出自《战国策&#183;秦策一》。战国时代,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曾游说秦王,希望秦国用武力把六国各个击破,被秦王婉言谢绝。后苏秦四处奔走,到处碰壁,就感到自己没有真实的本领是混不上官职的。于是他发愤日夜苦读,研究兵法。  相似文献   

12.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必须加强自己的力量,因此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改革。于是,人才就显得很重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延揽人才,有才之士也就择主而事。当时各诸侯国还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宗国观念也还没有正式形成,一般游士基本上缺乏宗国观念。《文献通考》卷一七四:“自夫子历聘列国,孟子以儒术游于诸侯,继而苏秦、张仪之徒,专以口舌干时君,而范睢之于魏冉,蔡泽之于  相似文献   

13.
<正> 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关系,加速了楚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过程,是战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屈原是否谏阻楚怀王接受张仪的奸谋,近年出版的两部大学历史教材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如山东大学等十院校协作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上册)》云: 于是秦国派张仪入楚游说。张仪首先收买了楚国的旧贵族,并许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为代价,使楚与齐断绝关系。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贪图便宜,遂和齐国绝交。(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3次印刷第219页。着重号是引者加的。) 东北师大等八院校协作编写的《简明中国古代史》对此持相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据《史记·张仪传》载,在张仪的生平活动中,曾和楚国多次发生重要接触。张仪在历史上刚一露面,司马迁就把他和楚国的关系放在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之下。《张仪传》说: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往下,传  相似文献   

15.
桑弘羊与《盐铁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1956年,为《盐铁论校注》写的一篇《前言》,认为这次盐铁会议是儒法斗争,把汉武帝、桑弘羊划为法家,从而把问题简单化了。据《汉书·武帝纪》所载,他刚即位,在“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看来汉武帝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法家的。到他在位的第七年,即  相似文献   

16.
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突然被人暗杀。齐王非常恼怒,为了尽快破案,贴出榜文说:“苏秦是个大奸贼,死有余辜,杀死苏秦的人为朝廷立了功,为百姓除了害,当赏黄金千两。”榜文贴出后,就有4个贪财之徒,撕下榜文来见齐王,并争着说是自己杀害了苏秦。齐王说:“你们可不要冒充  相似文献   

17.
陕西师范大学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1年1—2期上,登载了邱(王寿)同志的《<屈原列传>评注》.其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郑袖,郑女,美而善舞,怀王封她为南后.”显然,邱(王寿)同志认为郑袖即南后,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字,南后、郑袖实非一人.《战国策·楚策二》中说楚怀王逮捕了张仪,并要杀掉他.靳尚受了张仪的贿赂,先去向楚王施加压力,又去对“王之幸夫人郑袖”进行攻心战,致使郑袖劝说楚王放走了张仪.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张仪……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的诸侯国中,国君和卿相争养“客”之风盛行。“客”包含各家各派的士,以及不入流的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他们以其智力和体力贡献于主人,以争取国君大臣的赏识和重用。“客”在当时社会中有颇大的政治作用。1.创立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理论。如墨家的“兼爱”和“尚贤”学说,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慎到的势治理论,商鞅的法家思想,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学说,苏秦、张仪的纵横家学说,《吕氏春秋》的新道家学说等等。在这些理论中,不乏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然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正是各个不同的、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02,(1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那些头脑简单、痴愚呆笨一类人称作『二百五』,这一词语是从何而来的呢?相传战国时期,身居相位游说六国的苏秦遭人暗害后,齐王痛不欲生,立誓要捉拿杀害苏秦的元凶。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对苏秦形象的成功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秦是《战国策》中一个刻画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战国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实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独白和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人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把苏秦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