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先于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二战”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老年人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高收入,在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之后,渴望安度一个美好的晚年。商家敏锐地盯上了这个巨大的老年市场,形成了所谓的养老产业也就是银发产业。养老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很流行的一种产业,它不是按常规的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方法来划分的,而是以其主要的消费群体——老年人而形成的一个特殊产业,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需要解决的生活照料、身体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比如老年人老年房产产业、日常照料护理服务产业、娱乐休闲产业、老年产品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12,(8):44-45
“老年人理财”逐渐浮出水面。老年金融“板块”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待开发市场。老年人的深层次需求明显加强。在娱乐、学习、旅游等相关产业中,老年旅游尤为明显。与其他商业地产相比,与养老产业结合的地产显得更有成长性,其回报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老龄产业,也称“银色产业”,是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合。实际上就是为满足“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需求而必然产生的市场供给体系。按照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理解,老龄产业应包括养老服务业、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旅游、老年娱乐服务业、老年金融保险业以及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务产品制造业等。  相似文献   

4.
杨建 《当代老年》2007,(10):12-12
各地开设的“养老院”、‘馓老院”、‘老年公寓”等等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大体上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实际问题,应该说这一措施是在家庭养老功能被弱化基础上的有效补充。然而,还有相当的老年人之所以不愿上敬老院或在那儿过得不顺心,原因之一就是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时,在某些养老机构养老功能还没有实现与家庭养老功能的“无缝”对接。简言之,就是养老院缺乏“家”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据预测,“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乃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与“五保户”相比,“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更容易被忽视甚至遗忘,隐藏着严重的养老问题。为了掌握我市“空巢家庭”基本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我市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路子,2007年6月,青铜峡市老龄办对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强调追求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使老年人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山东省老龄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活动搭建平台,使”文化养老”不再是富裕老人享有的特权.而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共享福利。  相似文献   

7.
保障老有所养,重要的是老将何养,或者说何以养老。因为,这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养老水平。广州寿星大厦开办“时间银行”,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说明人们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注重养老的社会化,越来越关心养老的质量问题了。养老,就要弄清楚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在许多人看来,养老无非是让老人住好、吃好、穿好,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养老还必须有另一方面,即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要,保证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让老年人担当一定的社会角…  相似文献   

8.
金胜镇新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公共服氖现代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我们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全村发展的大事,探索出“一寓两助”新模式,初步破解了村民的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9.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构建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成为一种共识。北京市也确定了“9064”养老发展模式,即到2020年实现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居家养老综合性较强,涉及诸多领域,因此,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求解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各项难题,2010年伊始,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其中每项规定都直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软肋。  相似文献   

10.
在“老年人居住环境建设主题论坛”分论坛上,境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与我国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养老机构从业者等养老产业的参与者、探索者们群策群力,积极建言构建高质量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系统和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和促进我国老年居住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表示,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的构建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还缺乏制度层面的统一设计和法律层面的高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0,(2):49-51
对于养老产业。日本养老问题研究者鞠川阳子率先推出了“银发产业的三维产业链理论”.把银发产业的本位、相关、衍生产业作了梳理,分析了银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果以及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2002,(4)
据《中国老年报》报道:天津市万福敬老院办起“老年人小饭桌”,社区老年人可以在敬老院只吃饭不住宿,这使老年人既能得到社会服务,又能享受家庭亲情,满足儿女养老的愿望。老年人也可每天在敬老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中午、晚上在敬老院用餐。点评:养老不必拘泥于形式,天津的这个“小饭桌”就挺好,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功能结合起来,满足了老年人的心愿。天津敬老院办“小饭桌”  相似文献   

13.
“2011中国(山东)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9月15日在济南开展,涉及老年用品、老年生活、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百余家企业携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各类生活、医疗、保缝等产品参展,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受到观众热捧。  相似文献   

14.
居家养老模式正悄然在上海、大连等地兴起,有人称之为“具有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那么,何谓“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问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淑 《老人世界》2013,(11):30-30
据报道,从2013年7月起,外埠常住北京的老年人,可享受包括65岁以上部分公园免票、免费乘公交车等9项社会优待,与北京户籍老人同等对待。实行“同城的老年人要同等待遇”的政策,给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了方便,是件大好事。如今,一方面,由于“人老随子女走”的老年人多起来,另外一方面,有些老年人“旅游养老、候乌式养老、度假式养老等移动式养老方式”多起来,“异地养老”大军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6.
新型孝养观的含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指出,西方社会是“接力”式养老模式,我国则是“反哺”式养老模式。孝道不仅是父母的需要、老年人的需要,也是儿女的需要、年轻人的需要,是一种良心债,是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馈、反哺,是年轻人做人的一个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7.
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区家庭养老护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这是新时期老龄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的方式,更科学、更规划地做好社区家庭养老护理工作,最近无锡市就“社区家庭养老护理”专题开展了调研。我们采取了上下配合、点面结合的办法。调研的方式:一是由各地区各选择一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居委,组织老年人一人一表问卷调查,由社区居委会统计,市老工办汇总;二是各地分别召开由老年人代表、家属代表和老年人协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要求。调研工作涉及到12个社区居委,被调查的老年人达5376人,有效问卷3911份。通过汇总分析,我们对社区家庭老年人养老护理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政府提倡的9064(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成为养老工作发展的基本格局。在90%的老年人需要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的背景下,住所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重点需求。然而,社工并非专业的建筑行业从业者,也很少具有专业的建筑、家居装修相关知识,该如何直面服务对象的相关需求呢?在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开展的“给独居长者一个安全的家一一安居安心家居维修服务计划”中,社工的角色定位逐渐清晰,并获得了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19.
《老龄问题研究》2007,(4):26-30
山东省老年人口已达1293万人,占总人口的13.98%。其中,居住各类养老机构的14.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5%,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多年来,我省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不断加强“四个体系”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实现“四个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养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居家养老是人们特别青睐的养老方式,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的工作,使老年人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保障,是居家养老模式不断探索的主要方面之一。南宁市和宁波市的很多社区纷纷探索出了一种居家养老的新模式—社区“结亲认养,包户服务”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