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朝“书同文字”政策推动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书同文”发展历程,总结了“书同文字”政策制定、实施对推广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启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康熙统一台湾述评李劲祥自秦汉以后,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经过长时期发展,到清代乾隆中期,已经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清代康熙初年统一台湾对这种局面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重温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5.
藏地佛教在北部怒族中的传播演化及其影响何叔涛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藏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藏民族千百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思想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对周边地区其他兄弟民族亦具...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藏传佛教传至祖国其他地区,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历史上,藏传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谐、边疆的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 自秦、汉以后,我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了清代乾隆中期,已经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这种局面的出现,就其近因来说,与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叛乱和统一台湾有着直接的关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4,(1):105-105
20 0 3年 10月 9日至 11日 ,由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2 0 0 3年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及韩国的 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以“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为主题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汉族族称的流变和汉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学者将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即奠基期 (先秦时期 )、萌生期 (秦汉时期 )、整合期 (魏晋南北朝至清末以前 )、确立期 (清…  相似文献   

10.
民族政策是边政问题的核心──《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评述周伟洲两汉,尤其是西汉一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秦灭六国,虽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但却十分短暂。西汉在秦代的基础上首次将西部的西域(今天...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