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92-95
文章认为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是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客观原因 ;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是近代四川藏区城镇发育滞后的历史原因 ;没有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和控制城市发展是建国后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思想观念落后是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主观原因。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蒋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30-36
文章从城镇化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着手,以四川藏区典型城镇——更庆镇为个案,考察了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文章认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变迁,甚至产生文化失调和文化冲突。因此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以实现城镇化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四川藏区,把加大旅游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互促共进的双赢关系。城镇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笔者认为,旅游城镇化建设应从提升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和扩散力、突出旅游城镇(村寨)的特色、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促进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宋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23-127
藏区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扩大内需"政策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四川甘孜藏区农牧民的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都得以加强,农牧民收入增速加快、产业结构逐步改善、民生工程步步推进,四川甘孜藏区农牧民消费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呈现出消费支出绝对额偏低、以生活消费支出为主、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结构中居住和医疗等支出比重上升、文教娱乐与衣着支出比重下降等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继续拓宽藏区农牧民收入渠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提高四川甘孜藏区农牧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满足更高的需求层次。 相似文献
6.
成都与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兼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和四川藏区各自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兼容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也是以成都这一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按照客观规律要求 ,以人为本 ,遵照“游戏规则” ,从项目入手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抓好龙头企业 ,逐步推进成都与四川藏区经济的兼容发展。 相似文献
7.
四川藏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0):204-208
四川藏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四川藏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总体规模大,个体规模小,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协调,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其在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宏观规划与调控,缩小规模,调整内部结构,优化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范召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24-128
[摘要]2009年~2012年,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同时展开,各级政府坚持“政府引导、牧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使牧民定居新村逐步达到“五通三有一中心”,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作为一项富民安康工程,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是按照“先定居,定居基础上求发展”的建设思路来推进的,具有外生性特点,甘孜州和阿坝州成为这项外生性工程的主战场,在2010年和2011年打下攻坚战,实现“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来自各级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四川藏区州县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都低且增长慢,导致新农合筹资中县级财政补助和农牧民缴费困难。将县级政府财政补助上移到省级政府,农牧民个人实行不同档次的差别化缴费,将"一年一缴"改为累计制,提高大病县外就医的报销比例等有助于解决新农合筹资困难问题。减轻县级财政压力,激励农牧民缴费,使新农合制度在四川藏区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2):201-204
四川藏区的发展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四川藏区经济尚处于较原始的粗放型农牧产业形态,与当代世界发达经济相距几个级差.但是四川藏区不能沿袭工业化老路逐级演进,而应该综合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性地跨跃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将是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整个四川藏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藏文化的变革.本文首先从四川藏区经济开发和藏文化创新入手,对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生态平衡需要、藏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整合需要、个体发展需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四川藏区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加速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历史机遇中,四川藏区应该以“两个转变”促进其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形式,提高工业效益和资本增值,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四川藏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当前,推进四川藏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文化,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但开发相对滞后的四川康北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及滞后原因,提出科学推进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川藏区的藏医药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
藏医药学源远流长,四川藏区的藏医药发展历史已有一千多年.1978年以来四川藏区的藏医药有了新的发展,但相较西藏、甘肃、青海还有不小差距,集中表现为产业化水平低.如何发挥四川的藏医药资源优势、形成藏医药产业优势,是今后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7-21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虽然国家和四川省对四川藏区下拨的教育经费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藏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教育规模不经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牧民非常贫困,导致教育经费极度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极大制约了藏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从改革现有教育投入制度,扩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藏区教育发展所需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5.
杨嘉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49-53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6.
刘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81-84
城市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落后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西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应是大中城市;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应是可持续发展;西部城市化的推进应是制度创新。论述了我国西部城市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道路是以大城市为主导 ,还是以中小城市为主导 ?本文首先对安纳斯 (Anas,2 0 0 2 )的模型进行介绍 ,该模型是对基本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做一些拓展后 ,得出城市体系将会演化成数量不断增加的 ,分散的 ,专业化的小城镇。最后本文分析该模型对我省城市化战略选择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巴藏戏的兴起虽只有300多年历史,但繁衍发展迅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巴塘藏戏、道孚藏戏等五大流派.本文对康巴藏戏的五大流派--巴塘藏戏、康定木雅藏戏、道孚藏戏、理塘藏戏、甘孜藏戏的起源、发展、流传作了细致考证. 相似文献
19.
5.12大地震给川西藏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灾后重建需要巨量资金投入.上至中央,下至央行和银监会已相继出台向灾区倾斜的金融特殊政策.作为四川重灾区中最偏远落后的地区,川西藏区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金融基础的特殊性,使金融业支持灾后重建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宜对这一特殊地区采取金融特殊政策,包括赋予地区金融特权、调整信贷政策、创新融资方式、政策性金融体系整体变革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