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量变与质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飞跃,又认为量变是小的质变,质变是大的量变。问题是这几年,我们有一些同志简单地认为量变必须会引起质变,认为只要有量的增加或减少,就会引起质变。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只求量不求质、什么事都靠简单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说明了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不显著的量变过渡到根本质变的中间环节、重要内容;说明了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是量变,也不是事物和现象的根本质变;说明了毛泽东对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代价与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发展就必须研究代价。科学评价代价是合理支付代价的前提,而适度原则是评价代价与支付代价的重要依据。度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在度的范围内量变才是合理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而最终引起质变的是关节点。适度原则要兼顾量变与质变,亦要兼顾真实性与价值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代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翻检各书,疑窦甚多,特提出质疑并试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问:是量变决定质变,还是质变决定量变?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还是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即:是“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还是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量变是怎样发生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涓涓之水,汇成江河”。这是量变引起质变吗?否!这里既没有量变,也没有质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新的量变。据笔者所见,一些教材对“质变引起量变”的论述本充分展开,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之感,并不是论证有问题,而是这一论题自身有问题,首先,“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之说,在理户上是没有依据的。哲学史告诉我们:黑格尔针对以往哲学家“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而提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黑格尔认为:量变是渐进的线性运动,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影响质变,质变表示渐进的线性中断,使事物出现飞跃式的发展。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揭示了事物由一种质态进入到另…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区发展经历了30年的快速转轨过程,在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典型困境:制度适应困境、新老社区的管理困境以及社区自治与参与的行动困境。这些困境反映了民众需求与社区旧秩序之间的矛盾,导致基层社区的失序以及无序。新时期社区治理实现转型的核心是社区自主性与现代性的发展,它是基层社会治理新秩序的生成过程。这个新秩序的构建应从三个方面着眼,即社区治理的权力秩序、参与秩序以及服务秩序。这三种秩序构建涵盖了社区生活的主要内容,有助于社区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正>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开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量变,量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则发生质变,从而旧质消亡、新质产生,随后事物又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交替进行以至无穷,这样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我们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往往遇到“度”和“关节点”这样两个概念,以往人们大都是不加区别的通用,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因此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关节点的实质就实在必要了。  相似文献   

8.
社会指标体系是测度社会现象基本特征的数量情况的指标集合体。它由指标名称和具体数值组成,指标名称反映指标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反映对象的数量情况。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数量。量变为质变准备条件,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因此,指标体系本身就内涵着质和量的统一,绝非数量的简单堆砌和机械变化。社会指标体系是在经济指标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经济指标内容,但更着重非经济指标,是对整个社会总体的、有机的观察,它是认识社会、管理社会的指示器和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反变关系,因为如果承认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那么其内涵就必须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加上它上位概念的特有属性,如此类推,将一直加到范畴为止,这与概念的内涵定义相矛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质和量的关系,是量变引起质变,或者质变引起量变.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也是这种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如果说存在反变关系,那就变成量与量的关系了.  相似文献   

10.
“质量互变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表现形态之一,“部分质变”则揭示了事物量变和质变交错的复杂情况。 在目前的哲学领域中,对于“部分质变是只存在于总的量变过程中”,还是“存在于根本质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拟就这种分歧谈些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接受和超越是成长过程中渐进的不可分割的量变和质变环节.接受是实现知识量变的积累过程;超越的本质是创造,是在前人建立的文明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而达到的观念更新、物质新增以及各种领域中的发现、发明,是质变过程.实现超越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不能实现超越.要实现超越除了要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外还要有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超越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从量变质变规律来看,虽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换,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质”的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转换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量”变的基础上,是“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它与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矛盾。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实现满足人民的“硬性基本需求”与“软性其他要求”的有效结合;三是将深化改革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质量互变规律作了广泛研讨,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问题上,取得了较为深入的突破,推进了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研究。但“质变中的量变”,即习惯上说的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天下事物千变万化,不外乎是量变和质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量变是缓慢的、不显著的,小视它不对,满足于它更属不当;质变变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郎由旧事物变为新事物,但若无量变积累过程,质变也无从谈起。既然如此,我们艰察一切问题,就必须要有质量统一的观点。技术革命运动的初期,必须大造声势,大鼓干劲,狠抓革新项目的数量。俗语说得好:“数量里面出质量”。事实也正是这样。在这次技术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的过程中,群众的创造发明,绝大多数是科学的、成功的。因为它们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通过大搞群众运动进行的,是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出现,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工人所创造的,这就必然保证了绝大多数革新项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引起了国内外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反响。现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学习、宣传和研究这个理论的高潮,下面谈些个人初步学习的体会。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考察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部份质变、由部份质变到全部质变的过程,呈现出自己发展的阶段性。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曲折  相似文献   

16.
非爆发式质变理论表明,质变的非爆发形式是非对抗性矛盾的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问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具有非爆发特性。把握事物矛盾的性质和所处的条件,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把握事物非对抗性矛盾运动的特点,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握事物量变质变的统一性,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我们从非爆发式质变理论的现实意义角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非爆发特性。  相似文献   

17.
量变和质变是具有两种不同性质方向的变化,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必须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要素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进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转化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及所而临的主要矛盾与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而临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从天人同类、彼此感应的宇宙观出发,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他从“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天道观出发,认定历史运演是“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的统一;他既把历史看成按黑、白、赤三统循环顺序运演,又认识到在循环运演中包含着进化;他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运用于历史考察,认为历史运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他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可为后代治国兴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