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一场革命。就其任务而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客观经济条件,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双重转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机制,赋予国民经济以活力;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革命。改革的目的既不是为维护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否则便没有必要改革;也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便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断完善。要正确认识改革的这一本质,必须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经济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认真分析,否则就会对改革的性质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的改革还不彻底,特别是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应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加快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实现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核算制度的充分协调,最终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所谓“自我完善”,笔者认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改革,不是全面西化,蜕变为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能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也不能理解为我国的经济实体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越公就越完善。自我完善的标准应该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就全社会来说,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各地区、各部门也发展不平衡;就各经济企业来说,全国一万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化程度就应高于其它企业。这样,从全社会到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提出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是为了划清两种改革观的界限,反击推行“全盘西化”与“和平演变”阴谋、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以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由传统体制向新体制的飞跃过程中,一个关系全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一方面,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就是要改掉传统体制中偏离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部分和环节。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更好地确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实现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十年改革,我  相似文献   

7.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政府改革等等,不能都叫做“市场化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各领域的自我完善。这应该是明白的。国家机构改革,也只能说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而不能按“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来进行。就是在经济领域,也不完全是“市场化改革”,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所能概括的。这里在“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县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实践探索充分证明,立足资源禀赋和突出比较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推动思想解放和重视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围绕特色产业和培育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协调城乡关系和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是县域经济崛起的重要途径,激活要素活力和促进市场化水平提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这些可供借鉴和值得进一步推广的宝贵经验启示我们,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围绕县域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优势,通过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战略促进县域经济与区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同融合;同时,在制度创新基础上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以新动能助力县域经济全方位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这对于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崛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即1978-1984年的农村体制改革阶段;二是持续发展阶段,即1984-1992年城市体制改革阶段;三是稳定高速发展阶段,即1992年以后至今,以原有城市的建设和功能完善为主,当代中国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要缓解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城市发展。首先需要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城市就业、服务城市居民、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为人口与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充分就业创造环境。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阐述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对旧东西的拆除,当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种种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调整和更新。在从旧向新的转变中,必然有一个社会的心理承受力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大厦中的各种制度、体制等等就是它的功能设施,要更换这些设施,必然要拆除它们,拆除免不了震颤,免不了尘土飞扬、噪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势必要有一个大的改革。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应从何处入手?本人认为,在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前提下,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城镇住宅的经济性质,怎样按客观经济规律要求改革我国房产经济体制,特别是怎样改革低租金制度,这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一、城镇住宅的经济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资料作为个人消费品,都要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同他们的劳动贡献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所提供的劳动的贡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相似文献   

13.
宗寒 《中华魂》2011,(9):29-33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完善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在内的整个间接控制系统,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七五”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这一方面的改革,对于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保证“七五”计划各项任务完满实现和我国经济更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加强宏观间接控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央“七五”《建议》指出: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中,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要“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中央这一建议,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李鹏总理7月10日,在慕尼黑接受了德国《商报》主编谢费尔的采访。李鹏说: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协调进行的。中国的政治改革是要为经济改革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经济的环境。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因为经济的发展要靠人民的积极性才行。中国的政治改革,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不是照抄西方,而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与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又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非常注重健全民主与法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任务,我们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多年来,我们制定了几百个法律和法规,如中外合资企业法、公司法、破  相似文献   

16.
综合配套改革与制度内生增长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综合配套改革的含义进行界定,通过比较以往改革模式确定综合配套改革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内生增长极模型,分析其辐射效应及其极化效应.基本结论是,首先要在增长极内构建制度长效累积创新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畅通的环境以实现制度的有效扩散,通过制度变迁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高校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干部制度改革是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加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目前在干部制度上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人浮于事,能上不能下,因人设事等现象还比较多,造成了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因人误事等问题,因此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否则,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受到阻碍,学校发展也必将受到限制。但是如何改?怎样改?朝什…  相似文献   

18.
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是实现民事时效制度体系以及物权制度体系协调性的内在要求。取得时效制度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存在的必要。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要参与世界经济循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要求,就必然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设立取得时效制度正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国家制度及国家治理方式所取得的成果 ,表现为国家治理的改善和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政治体制 ,适应经济和政治发展要求完善国家体制和运用新的治理方式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得以逐步实现 ,其中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固定工制度的迫切性随着企业经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固定工制度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深化企业的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必须对固定工制度实行改革。我国现有的固定工制度,是五十年代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和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制度,当时对保证劳动就业和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加上长期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劳动制度没有随着情况变化进行相应改革,以致存在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