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 ,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他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时期初的中国文学而言,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驱使作家从社会历史的层面去思考,而文学本身又需要个体从人性的角度加以确立。很多作品逡巡于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人性反思与道德拯救、国民性反思与人民认同等诸多因素之间,在文学反思中表现出多层面的话语焦虑。正是反思与焦虑的相互扭结状态,决定了反思文学历史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31-137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内容到文化认同,是文化话语生成的母体性、再生性元路径。文化话语场是文化话语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一系列形态各异、内核趋同的文化话语场最终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嬗变,文化与文艺话语范式经历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巨大变革和转型.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普泛化,在祛除现代性文化之魅的同时,也彻底解构了审美现代性发生以来的文艺自律神话结构.面对审美现代性的式微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滥觞,文艺学话语必须通过对现代性权力话语的理性僭越,在消费主义的历史语境中实现话语范式的重构与创生.  相似文献   

5.
盖琪 《学术研究》2023,(10):153-161+178
从现代话语建构的角度看,“新女性”一词是在191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的。晚清时期的“准新女性”话语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话语虽同为以女性为能指的现代性修辞,但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女性”话语的发生联结着不同时期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想象方面的范式嬗变,即从晚清新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现代化想象到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现代化想象的范式嬗变。立足于全球视野,结合概念史分析方法,重新审视“新女性”话语在中国文化场域的发生逻辑,有助于理解启蒙现代性框架下个人主义论述在中国社会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有助于从思想史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理论所展现的积极前景。  相似文献   

6.
朱国华 《河北学刊》2005,25(4):139-146
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理解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布迪厄对文学场的历史发生的理论阐述。就法国文学史而言,这一过程经历了文学场获得自主性、出现双重结构以及生产符号财富三阶段。但文学场并非一个超稳定结构,它面临的内忧是,美学革命的体制化会耗尽它的话语资源;面临的外患是,文学场总是不能摆脱政治、经济资本的操控。但问题是,布迪厄对作为一种普遍性文学建构的文学场的描述是否准确?布迪厄把文学场理论限制在发达国家,那么,它超出欧美之外是否仍然存在一定的阐释效用?事实上,布迪厄本人并没有反思性思考他从属的第一世界的学术位置与他的学术观点之间的语境关联。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概念虽缘起于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批判,但其文化表征在当下中国有着众多表现.其原因主要是文艺大众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为消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间隙;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内部结构失衡也潜伏着消费主义诱因;西方文化殖民消费主义对中国进行的话语侵略及中国文化本身落后思想的沉渣泛起.应对消费主义文化,既要看到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人性回归个体和去意识形态化作用,也要建构批判性的文艺价值观,核心就是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文艺的人文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并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文学生产——消费流程本身加强警醒和自律,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8.
网络玄幻文学的发展,曾在2006年引起了所谓的"陶萧之争"。但时至今日,这种文学形式竟愈益发展壮大,成为网络文学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受到读者的欢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网络玄幻文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面对新媒体技术时代出现的文学样式,我们需要转变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对其加以审视、研究,因而在当下应更加理性地、多角度地探讨网络玄幻文学。网络玄幻文学的关键在于"玄"与"幻",如果抛除这种认识中的价值判断色彩,会发现其中虽有很多糟粕,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尤其是其中表现出的宇宙意识和英雄模式等,可以成为某种新的话语生长点,从而对未来文学实践及文化反思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前者的考察单位是整个社会,后者则聚焦于跟世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历史话语描述了一个个宏大的巨型景观,文学话语更为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和底层,对于日常领域的反抗能量具有超常的敏感。历史话语作为强盛的文化传统一度是文学话语仰视的对象,而文学话语的成功建构与"人生"范畴的浮现记录了两者之间漫长的观念角逐。  相似文献   

10.
袁瑾 《学术界》2006,(3):92-99
经典文学研究习惯于在文学内部建立一种封闭自足型的研究范式,很少把文学置于社会的整体语言框架内做综合考察。本文从文学的周边入手,首次将新闻与文学这两种话语形态进行参照比较,依次从叙事的现代性流变、现代社会的话语实践方式,以及现代性话语的美学立场三个方面,逐层论述新闻与文学两者互为张力的胶结关系和话语渐变过程,为文学的现代性演变探求一种规律性的叙事线索,并尝试从新闻学的角度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诸文化要素中的特殊意义,使逻辑与文化成为应予关注的一个课题.逻辑与文化的关系既表现为逻辑对文化的影响,又表现为文化对逻辑的制约.这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应给予逻辑的关怀,对逻辑的研究与分析应注意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看取日本文学的,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背离了日本文学近现代化经验,使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学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君 《北方论丛》2004,5(4):47-49
文艺论争贯穿了整个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这些论争的起因既包含有意识形态与美学观念上的分歧,更蕴涵着话语权力争夺的因素.从创造社挑战文学研究会、革命文学攻击鲁迅、茅盾、自由人第三种人对付左联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话语权力之争是激起多次文艺论争的潜在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能动的反作用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6.
反思视觉文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文学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态。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既合乎语言规范,又常常超越语言规范;它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交织的审美特性。对文学言语问题的再思考,其目的是试图寻找和确定文学言语研究的思维方位。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在经济、政治、艺术、技术及理论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亟需治理的问题。为更好推进大众文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对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治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学环境中,创新焦虑迫使单个的文学主体在求新的道路上进行不断的自我否定,在潮流的抛掷中丧失了独立性;在惟新是崇逻辑的统摄下,"创新"成了无视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和已有资源的另搞一套;当文学的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创新"成了对西方文学的简单模仿与横向移植.在文学线性发展观的影响下,文学的代际冲突被放大,一方面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轻视与排斥,另一方面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蔑视与反叛;"代际论"的另一种荒谬的逻辑是同代作家必然具有内在的审美共性,而异代作家必然是大相径庭.在断裂思维的视野中,一方面是连续性被人为分割出来的独立的时间单元所中断,另一方面是文学史书写以线性思维将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处理为一个主潮紧接着一个主潮的历史推进,而且文学主潮几乎都被诠释为二元论结构的产物;在时空双重断裂的文学生态中,文学的发展就容易被引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两极震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青海文学这个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入手,介绍了这一时期青海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影视文学上或繁荣或滞后的发展现状。从而正视了青海文学人在尴尬中不断求进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